世界那么大丨养猪养出感情后 你还忍心杀它们吗?

亚太日报

text

尊重美味可口的动物并不罕见,更何况有时这些动物还被人类饲养着。但假如这种尊重转化成某种更深刻的情感呢,比如说爱?你会怎样协调此种冲突?随心而动,放任自由?还是被小馋虫勾着走?香喷喷的烤火腿跟自制健康猪肉派是不是更有诱惑力?

杰奎琳·耶洛普(Jacqueline Yallop)的自传中就出现了这种进退两难的情感困境。她和丈夫 Ed 搬到了法国南部小村庄 Mas de Maury,并打算养两只小猪日后宰杀了作为食物储备。“我们带着坚定决心和清醒头脑做了养猪的决定,就和 19 世纪的劳工们一样。”

但没过多久,铁石心肠就被软化了,耶洛普逐渐被家中那两只加斯科涅猪“硬硬的黑绒毛和尖尖的脸”所吸引,和它们变得愈发亲近。

“我最先发现的是,猪总是欢快积极,却又聪明敏感。”她甚至察觉出每只猪个性上各自不同的细微之别。“一只偏外向,一只偏内向。这些奇妙的体验令我更想继续与它们相依作伴,却也让我在注视着它们的时候疑惑迷茫感倍增。”

随着两只小猪在果园里无忧无虑地长大,变胖,“从最初宰猪吃肉的理性逐渐萌生出来的感性成分”时不时浮现在脑海。每过去一个季节,悬在猪头上的斧子又降低了一些,两只猪的“被宰”命运决定日又逼近了一些,阵阵丧钟声宛如近在耳前。她究竟会怎么做?还有 12 个月的思考时间。曾经向往的 19 世纪劳工屠宰生活早已不再有吸引力,另一种感觉涌上心头。“我们习惯了忽视许许多多被遗忘的生命。”

耶洛普是位成就卓越的小说家,也是一位创意写作老师。她将养猪背后的社会文化史,及其在法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交互编织在一起,叙事节奏也能紧凑到如同惊悚故事。大量笔墨对四季变迁的描写最终落成一个问题:她会做出什么选择?

书中不少地方的写作的技巧味有些许浓厚,并且全书上下对素食者——即使像我这种半吊子的素食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这倒也不是说我们对“亲手杀死自己所养的猪”这一概念感到不适,只是耶洛普所想表达的灵魂探索,也让人陷入两难。很早之前,她曾将自己养猪事业比作写文章的最开端。

“像是第一次买化妆品,第一次买文胸。”正是耶洛普对自己纠结矛盾心理状态的诚实使这本书更具魅力,她对食肉所牵扯到的道德审判提出了更为广泛的问题——不仅仅关于是否应该尊重、了解甚至爱我们所吃的动物。考虑到耶洛普追问灵魂、质疑内心的经历,我们现代人真的能够随心所欲地杀死那些动物吗?

耶洛普没有给出确切答案。她难以做到冷血心肠,却也不愿轻易放弃。究竟是良心的刺痛,还是需要克服的多愁善感?即便做出最后决定,她也依然令我们思索不停。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