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D校園記者 | 我所接觸的香港義工文化

亞太日報

text

【編者按】“APD校園記者”專欄開欄語

李大釗先生曾說,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

當今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輿論環境復雜多樣,人文環境千姿百態,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交融互動日益加深。青年學生雖身處校園,但不以此為認知之限;雖未歷滄桑,但才思兼備,意氣風發;在價值多元化時代,他們勤奮學習、勇於探索、奮發向上,在各種社會活動中扮演者極為活躍的角色。

亞太日報攜手“香港青年通訊社”開辟“APD校園記者”專欄,為青年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平台,聆聽他們對社會和生活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承接他們目光中投射出的時代力量。

撰文 | 香港城市大學 王姍姍

(香港義工團體 圖片源自網絡)

義工並不是一個特殊的團體,在香港義工隨處可見。這些無私的、善良的香港本地人讓這個快節奏的城市不再那麽冷酷。讓無數異鄉人感受到溫暖。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到義工活動中來,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來幫助別人,回饋社會。

第一次接觸到香港義工是“港漂圈”的粵語老師。這些義工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他們晚上都不辭辛苦的趕到各個大學幫助內地生或者外國學生學習粵語。也有已經退休的教師或者其他行業普通話和英語都很棒的人來擔任。這些粵語導師素質高、責任心強。小組式練習效果特別顯著。幫助很多同學攻下了語言關。

再一次接觸到香港義工是國慶節一個教會組織的爬山活動。十一當天七十余人浩浩蕩蕩在筲箕灣地鐵站集合,之後由義工帶領著搭上小巴前往龍脊山。這些義工當中有白發蒼蒼的老爺爺,也有小學生。他們熱情的向我們講述這些景點的特點,山脈的特征。他們不會帶領我們去某個餐館或者紀念品店消費。我們中午吃著自帶的午餐的同時,一名義工大聲的喊著:“我們這裏還有很多面包、水果、罐頭,你們幫忙解決一下,我們不打算帶回去了。”仿佛是我們在幫助他們解決“困難"。一股暖流湧上心頭。

其中一名義工是香港理工大學的教授,談起爲什麽組織這樣的活動他說:“我們知道你們離開自己的家鄉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適應起來很困難,我們要幫助你們了解香港的各個方面。教你們學習粵語,帶你們爬山,參觀香港的知名景點。讓妳們知道香港不只是一個購物的天堂,還是一個自然風景非常秀麗的島嶼。”

每逢節假日香港的義工們都會行動起來,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中秋節做冰皮月餅,國慶節爬山,端午節放風筝、燒烤等等。雖然身在異鄉,不能跟家人一起過節,香港的義工們讓我們感受到了親人的溫暖,感受到了家的味道。除此之外香港政府或者民間組織也會有各種活動慶祝節慶日。中秋節的舞龍、燈展,國慶放煙花等等都營造了濃烈的節日氣氛。

真摯的感謝你們,香港的義工們!是你們讓我們在港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是你們讓香港更加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