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刘晨光
深圳等地银行业近日排查防范经营贷、消费贷违规流入楼市,深圳再次加码。
3月18日,界面新闻记者从接近监管人士处获悉,近日,深圳银保监局、人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下发《关于辖内银行经营性贷款有关问题的通报》文件(以下简称通报)。
通报称近期核查发现个别银行仍然存在宣传展业不规范、贷款审核不严格等问题,并列举了三个典型案例。
第一,银行员工误导客户套取经营性贷款买房。深圳农村商业银行光明支行员工李某营销展业不规范,误导客户使用经营贷资金买房。
第二,客户经理在微信公众号不规范开展业务宣传。平安银行深圳分行零售客户经理陈某与“小鹏号”私下合作,通过“小鹏号”推送《平安银行抵押经营贷-可做新过户公司》文章,误导金融消费者借用“空壳公司”违规申请使用贷款。
第三,个人套取经营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平安银行深圳分行对经营性贷款借款人主体资质审核不严,未穿透式核查贷款资金流向。
具体而言,其客户钟某于2020年3月16日通过全款一次性付清方式购买房产,次日设立企业,持股100%,持有房产刚满六个月即向平安银行深圳分行申请房抵经营贷,贷款金额226万元,资金受托支付至张某在农业银行的个人账户。当日,张某向刘某等16人合计支付资金217万元,其中支付至刘某178.77万元,经核实为代钟某购买某住宅楼尾款。深圳市Z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为钟某购房、成立企业、贷款咨询等环节提供“一条龙”服务。
据了解,深圳银保监局迅速部署自查和监督检查。提前收回21笔、5180万元涉嫌违规贷款,叫停风险隐患较大的业务,处罚违规机构4家,处罚问责违规责任人14人次,处罚金额合计575万元。
通报指出,当前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宣传展业不规范。如部分银行业务人员在展业时,营销话术不规范,甚至存在变相引导客户违规使用信贷资金嫌疑。另一方面是贷款审核不严格。如对成立企业时间与购房日期相近、持股时间短、企业办公场所无实际经营迹象、未有可覆盖与贷款规模相匹配的企业经营性流水证明、短期内有购房记录、购买抵押房产资金来源可疑等情况,部分银行未能在贷款审核中从严把控,亦未严格核查资金流向。
此外,通报还强化了几个方面的要求。
首先,牢牢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时刻绷紧业务合规弦。“各行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毫不动摇地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不折不扣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和房地产金融监管各项政策,牢牢守住合规底线,以高度的责任感切实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均衡发展。
通报强调进一步强化经营贷业务审核与管理,持续防范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各行要持续加强经营贷主体的真实性和资质审查,不得向无实际经营和经营流水不真实的空壳企业发放贷款,对企业成立或受让时间较短的借款人进一步严格审查。”
此外,通报指出要强化员工管理,进一步规范营销和展业行为。各行要迅速开展全网点、各条线人员的风险提示和展业规范培训,确保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熟练掌握房地产金融调控政策底线,规范宣传和营销行为。
通报强调,有效识别防范不良中介包装不实申贷材料风险。针对市场上部分不法中介以注册空壳企业、虚构企业流水、伪造交易合同等方式包装企业,提供“一条龙”造假服务等问题,各行要提高警惕,采取针对性识别手段,建立拦截报告机制,必要时将有关违法违规信息移交公安部门协同查处,有效防范违规套取信贷资金的风险,维护良好金融生态。
此外,通报认为持续加强舆情监测,提升快速应对与处置能力。“各行应进一步提升网络舆情监测管理能力,将网站、APP、公众号、小程序等各类网络渠道全面纳入监测范围,实现全方位、无死角监测,切实防范员工不规范展业、贷款中介冒名虚假宣传营销等问题。对于不实报道,应主动发声,及时辟谣澄清;若查证属实,应第一时间严肃处理问责。”
通报强调,下一步,金融主管部门将按照“常抓、常查、常管”工作总基调,不定期通报发现的典型问题,严厉查处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持续严格防范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