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工業革命遺址資料圖。
據中新網報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日前將日本申報的“明治工業革命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前該項目申遺曾遭到中韓兩國的強烈反對,中方認為23處工業遺址中有多處在二戰期間使用了中國、朝鮮半島和其他亞洲國家被強征的勞工,韓國則認為明治工業設施在二戰期間“沾染了數以萬計朝鮮半島勞工的血淚”。
那麼,日本“明治工業革命遺址”究竟在哪裡?為什麼會引發如此爭議?
涉鋼鐵冶煉、造船、煤炭等行業
日本“明治工業革命遺址”最初的申遺名稱為“九州、山口的近代化工業遺產群”,是日本九州、山口地區的近代化遺產、工業遺產總稱,之後由於追加了部分遺產,遺產名稱變更為“明治日本的工業革命遺產 九州、山口及相關地區”。
“明治工業革命遺址”,大體涵蓋1850年至1910年,涉及鋼鐵冶煉、造船、煤炭等行業,共包含山口、福岡、佐賀、長崎、熊本、鹿兒島、岩手、靜岡8縣11市的23處遺址。其中不僅有日本海軍的三重津遺址、位於下關的前田炮台,還包括“三菱長崎造船所”廠區在內的多個子項目。
報道說,在這些遺址中,有的確實建造于明治維新之前的幕府時代,例如韮山反射爐、集成館等,但更主要的項目建于明治維新之後,與日本在明治時期以及此後發動的一系列侵略戰爭密不可分。
例如,福岡縣境內的“舊官營八幡制鐵所”。它用甲午戰爭賠款興建,二戰前是日本最大的國營鋼鐵廠,在日本侵略擴張歷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還有“三菱重工業長崎造船所”,它建造的神風型驅逐艦“白露號”參加過1937年淞滬會戰,戰列艦“霧島號”曾偷襲過珍珠港,戰列艦“日向號”、“武藏號”更曾是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旗艦,而建造的“天城號”,則是截至目前日本乃至世界最後一艘在戰爭期間毀損的航母。
另外,該項目還打著“工業遺產”的旗號,為日本近代侵略擴張的元兇樹碑立傳。申報的遺址中還包括山口縣的松下村塾。松下村塾因其建立者、長州藩(現山口縣)武士吉田松陰而知名,其侵略擴張思想以及“草莽崛起”、“一君萬民”等理論至今仍被右翼勢力奉為圭臬。明治維新時期日本的很多關鍵政治家,如甲午戰爭元兇、第一任韓國統監伊藤博文和甲午戰爭時日本陸軍第一軍司令官、號稱“日本陸軍之父”的山縣有朋等人都是吉田松陰的弟子。
與侵略戰爭密不可分
報道說,明治維新後,日本事實上實施的是“失之于歐美,取償於朝鮮、中國”的國策。剛剛進行明治維新,日本政府內部以“維新三傑”之一西鄉隆盛為首的勢力就開始鼓吹‘征韓論’,準備入侵朝鮮,1874年又入侵中國台灣,1879年正式吞併了琉球,此後一步步走上侵略擴張道路。可以說,1910年前的明治時代歷史,本身就是一部侵略擴張的歷史,帶給亞洲近鄰的絕對不是文明,甚至比西方列強還要兇狠。
對於韓國來講,日本煤礦、造船廠等工業設施在二戰期間“沾染了數以萬計朝鮮半島勞工的血淚”,據韓方統計,日本在二戰期間曾施行強征勞工政策,強征大約5.79萬名朝鮮半島勞工,強迫他們在日本廠礦內從事非人的勞作,以致大量人員死亡。
關於朝鮮半島勞工的死亡人數,韓日統計存在分歧。按照日本共同社的說法,其間共有94人死亡;而韓國《朝鮮日報》報導,僅一家日本煤礦在1944年至1945年期間便有122名朝鮮半島勞工死亡。
對於中國來講,許多中國勞工曾被強征到福岡、熊本等地,在那裡從事繁重的勞動卻得不到基本的溫飽,更不用說得到工錢。一旦生病,就會被扔進活人坑等死。在三菱造船廠,有至少7000人被迫從事超過人類想像的奴役勞動;在羽島煤礦關閉時,僅有一人生還。一個由中國受害者及遇難強征勞工家屬組成的代表組織表示,這些工廠位址包括長崎附近的煤礦,在二戰期間有數百名中國人被強征到那裡參加工作。
更為嚴重的是,日本在未反省戰爭罪行的前提下申遺,有為日本近代侵略擴張歷史正名之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應該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促進和平的宗旨與精神。7月6日,中國外交部表示,注意到了日本在審議發言時承認,部分遺址實施了強制勞役的事實;日本政府在二戰期間執行了徵用勞工的政策;日本政府承諾採取適當措施,銘記強制勞工政策的受害者。“世界遺產委員會將日本上述聲明記錄在案。日方應以實際行動取信于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