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評論:香港中醫教育之淺見

APD NEWS

text

香港中醫師數量相比內地較高,每萬人口中中醫師人數比例約為13.06人,香港的中醫是否供過於求?先分析供應方面,這些在港報名中醫考試而成為註冊中醫師的人主要有以下四類:(1)香港本地大學的中醫專業畢業生,有中醫專業的三所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加上香港中文大學每年的本科非中醫專業的碩士畢業生,共約100多人;(2)香港的學生到內地的中醫學院就讀,之後再返港參加中醫師考試,這部分人的數量在每年大量地增加。(3)來港讀書的內地學生,及來港工作的內地資深中醫及教授(一部分成為有限制註冊中醫師);(4)表列中醫師可以通過考試,轉為註冊中醫師,但這部分人數會慢慢減少。

臨床培訓──中西之異

從需求的角度來看,為什麼本地大學畢業的中醫專業學生,每年都會有人棄醫轉行?是否比較一些年長有經驗的中醫師,其競爭力顯得不足?本港中醫本科畢業生的臨床培訓不足是眾所周知的,他們只有一年在國內臨床培訓的機會,而國內醫院中西醫的醫療方案與本港有異,回港後在應用上有困難:在國內中醫可處方西藥加中藥,但香港的中醫只可純用中藥,因此需要深化掌握中醫辨證論治、病因病基和理法方藥等手段。在香港西醫畢業後,政府提供一年在醫管局轄下醫療機構的實習與培訓。至於中醫畢業生則沒有此種實習的機會。再者,西醫在註冊後可在醫管局轄下醫療機構接受三至六年的在職培訓,而只有部分中醫可在三方合作中醫教研中心工作,並沒有系統性的臨床培訓。中醫若要提升臨床技能,只有靠自己主動進修。

本科:厚西薄中

大學本科階段的教育資金,主要是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UGC)每年所給予的資助。而從2007/08學年UGC公佈的資料來看,按物價劃分的學科類別相對成本加權數值在醫學及牙醫學是 3.6,但中醫不包括在此類別,而是歸類在生物科學類別,其加權數值只有1.4。按此撥款比例,每名新生所受的資助款項,在西醫學院是中醫學院的兩倍多。處於強勢地位的西醫將會佔用大部分份額,而中醫只能獲得小部分的份額。投入資金的不足,會導致大學在教育資源的選擇上出現退而求次的狀況。

碩士課程內容不可取

再看中醫碩士生,除去少數研究式碩士研究生(Master of Philosophy),大部分都是授課式碩士研究生(Taught Postgraduate)。由於非研究式課程是學校自負盈虧,沒有政府的資金資助,所以一些學校在授課式碩士生的錄取上出現了一些本科階段非中醫專業的學生,例如:護士、藥劑師及物理治療師等。這些學生的出現,使大學在課程安排上需要考慮他們的基礎知識問題。因而有些大學在碩士課程所學的中醫課程出現與本科階段相似的情況,這使中醫專業學生提高知識水準有限。可能因為保險與制度上的問題,在實習安排上臨床操作的機會很少,即使已經是註冊中醫師的碩士學生也只可在國內作短暫的實習。這些因素都制約了他們以後在臨床時的能力。另外,由於在授課式研究生的課程上沒有安排關於實驗研究的內容,所以這些碩士生若想要在畢業後繼續讀博士課程,就存在不小的難度。

這些問題,都是當下香港的中醫教育所正面臨的,若能夠恰當的解決這些問題,將會讓未來的中醫師獲益,也逐步提升中醫醫療服務的品質。下週五本文之二將會討論不同的解決方案。

點擊觀看更多亞太日報中醫頻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