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中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17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作為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首發星,它“開了好頭”。記者采訪相關專家獲悉,“悟空”將于2016年3月開始正式巡天,另有3顆科學衛星“蓄勢待發”。
“發射17秒后程序轉彎,發射790秒后星箭分離,火箭的入軌精度及分離時給衛星提供的姿態都很準確,比原定理論值還要精確。”據空間科學衛星工程常務副總指揮、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吳季介紹,發射階段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談及接下來衛星的關鍵節點,吳季說,“衛星入軌以后首先是確定姿態及各單機加電,預計從本月20號以后陸續是載荷加電、高壓加電。一直到明年3月份都是做在軌測試及載荷測試標定,3月以后進入巡天觀測段”。
中國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常進補充說,長時間測試是因為“悟空”整體結構復雜,共包含近8萬路電子學信號通道。如果一切順利,衛星將在發射一周后產生數據,發射半年至一年后有望發布首批科學成果。
除了“悟空”,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的其余在研衛星進展如何?吳季說,按照計劃將在2016年發射3顆科學衛星。首先是擬在4月左右發射“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該星旨在利用返回式衛星技術,推動空間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發展,“‘實踐十號’上有19個科學實驗,其中一半是生命科學實驗,另外一半是物理和材料科學”。其次是7月左右發射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將實現衛星與地面之間量子保密通信試驗,“把地面的部分成果拿到天上去做試驗,將在基礎物理方面有所突破”。再次是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將研究黑洞的性質及極端條件下的物理規律。
據統計,全球總共有5000多項空間科學實驗項目,中國只占100項左右,中國的空間科學研究嚴重依賴對他國公開數據的二次分析,年均投入也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歐洲空間局等相差甚遠。2014年由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對世界空間科技力量進行對比調查顯示,美國為95分,中國僅為48分(滿分為100分)。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技術顧問顧逸東指出,如果在空間科學上沒有被國際同行公認的重大成就,與航天大國的地位完全不相稱。而空間科學先導專項相當于一條“跑道”,中國空間科學終于可以奮起直追。
在“悟空”成功發射后,《自然》雜志刊文指出,“這是中國接下來一系列專注于科學發現的太空任務的第一棒,代表著中國空間科學時代的開始”。
不過,空間科學先導專項批準的衛星計劃僅是針對“十二五”,如今科學家再度面臨需要爭取國家經費支持的局面。“明年將對發射的科學衛星進行總結,特別是對暗物質衛星所獲科學成果進行評估。在此期間也將通過中國科學院申請‘十三五’的經費。”吳季說。
中國科學院重大任務局局長王越超表示,中科院做“十三五”規劃時針對空間科學領域做了比較充分的部署,比如成立空間科學創新研究院,集中院所科研力量來攻關。“目前中國真正用于支撐基礎前沿探索的科學衛星還很少,特別需要加強空間科學系列衛星計劃,在國際科學前沿占有一席之地。”(記者 張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