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话“小康”:行于泥土 付诸赤诚 收获美好

中国新闻网

text

图为余村。 张煜欢 摄

中新网杭州11月27日电(张煜欢)“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年轻人的参与。我想正是家乡日复一日的变化、村民脸上越来越多的笑容,给我带来了底气和信心。”杭州市淳安县下姜村党总支书记姜丽娟说。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五年来发生的变化,这些行走于泥土上,耕耘于百姓间的基层干部心中或许最清楚。

27日,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在杭州举行,发布会首次邀请六名年轻的基层党支部书记走上新闻发布台,分享其在参与全面小康进程中的奋斗足迹、暖心故事及一片赤诚情怀。

发布会现场。 张煜欢 摄

绿水青山让乡村越来越好

1989年出生的姜丽娟是土生土长的下姜村人。在她的记忆里,小时候下姜村很穷,村民常上山烧木炭赚钱,村里到处是光秃秃的山林。

但近年来,下姜村的变化令人惊喜。秃岭荒山、污水横流不见了,变成了绿水青山。

美丽的家乡带给她挡不住的乡愁。2016年她回到了下姜开办民宿,村民叫她“行走的代言人”,随后她又慢慢接触了村委会的工作。“一起长大的十几个小伙伴也陆续回来,有的开民宿,有的办餐饮,有的做养殖,我把经验分享给大家,让他们少走弯路。”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关注农村、了解农村,相信农村也有广阔天地。”姜丽娟说。

“现在大家看到余村山美水美,但20世纪80年代的余村并不是这样。”湖州市安吉县余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汪玉成说,通过多年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余村又成了“山净、水净、气净”之地。村庄变美,游客变多,让观念转变快的村民尝到了甜头。

“比如春林山庄的老板潘春林。以前他是矿山上的拖拉机手,后来用自家农房开办了余村第一家农家乐,还做起了旅行社、车队等产业,去年营业额700多万元。”汪玉成说,如今余村建成农家乐、民宿40多家。他想,未来余村肯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敢想敢干走出发展困境

温州市永嘉县源头村党总支书记、主任陈小静说,敢想敢干、不断创新的工作思路,总能让人们走出发展困境。

陈小静称,过去在源头村,一天能卖600多碗的“网红”馄饨店一度让其他村民眼红,跟风开店、打价格战此起彼伏。于是村两委决定打造“一店一品”,即每家商户经营不同产品,价格由村两委根据市场行情规定,村民互相监督,问题随之解决。

如今的源头村,六百年古松参天耸立,道路洁净平整,民宿、小吃馆、农家乐应有尽有,“源头花漫处,踏石问轻舟”的新貌吸引八方游客。

每个乡村都有不同的发展难题。嘉兴市秀洲区南梅村党支部书记陆华坦言,“水”一直是南梅村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南梅村所处位置水系多,地势低,遇到台风等恶劣天气,农田常常受淹,作物损失惨重。”陆华说,2013年受台风影响,该村1000多亩水稻受淹,损失巨大。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南梅村近年来投入近600万元兴建排涝闸站3座,建设标准圩堤1000米,解决了长期受淹问题。

洪涝解决后,南梅村沿袭了百年的“活水养菱法”重焕生机,种下的菱角更鲜甜,村民收入大幅增加。

“此外通过盘活存量资产、鼓励年轻人自主创业等方式,这几年村里的经济状况逐年好转,年轻人慢慢回来了。住在农村比在城里好,成了这些年轻人挂在嘴边的话。这让我觉得目前的发展思路是对的。”陆华说。

酸甜苦辣背后还是“家”的味道

杭州市拱墅区和睦社区党委书记周呈虽是个年轻的“80后”,但在社区工作十多年了。他说,社区工作“酸甜苦辣”丰富得很,但背后都是“家”的味道。

“刚到和睦新村时,总有老人对我说:小周,我们没地方活动,能不能给我们提供活动的地方啊?小周,我买菜做饭很不方便,社区能不能帮忙解决?这些问题为我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怎样提高老人的幸福感?”周呈说。

他介绍,和睦新村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房子老、小区老、老人多。打造养老服务综合体一直是工作重心。2016年其引入社会组织,成立杭州市首个24小时托管照料中心。

发布会现场,周呈掏出一封信,落款是“一位满怀感激之情的女儿”。信中讲述疫情期间独居老人郭大妈在家摔倒,社区第一时间请康养中心工作人员上门,随后将郭大妈接到照料中心,让老人得到专业照顾,儿女也能安心工作。

舟山市普陀区蚂蚁岛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徐军安也感受到百姓安居乐业后的“幸福力量”。近年来当地组织起“东海渔嫂讲故事队”,队员们教游客搓草绳、织渔网,讲艰苦创业的故事,为岛上旅游产业发展发挥余热。

“李雪浓阿婆是讲故事队的重要成员,她常说:我90多岁了,每个月有2000多的养老保险,岛上的卫生院也很好,以前想过只要肯干日子会好起来,但是没想到会这么好。”徐军安说。在他看来,百姓获得感越来越强,这就是基层干部的心之所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