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一、經濟形勢怎麼看?
■ 經濟運行的總體態勢符合預期,有些亮點還好於預期。但經濟運行的固有矛盾沒緩解,一些新問題也超出預期。很難用“開門紅”“小陽春”等簡單的概念加以描述
■ 綜合判斷,我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勢。這個L型是一個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
■ “退一步”為了“進兩步”。我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迴旋餘地大,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 對一些經濟指標回升,不要喜形於色;對一些經濟指標下行,也別驚慌失措
■ 分化是經濟發展的必然。有的資源開始尋找新去處,這就產生了創新;有的比較遲鈍,還停留在原處等著熬著,指望著什麼時候“風水輪流到我家”
■ 在新常態下,我們最需要優化資源配置,培育新動力、形成新結構,這意味著分化越快越好
■ 無論是地區、行業還是企業,總有一部分在“二八定律”的分化中得到“八”的好處,脫穎而出,前景光明
二、宏觀調控怎麼幹?
■ 促進宏觀經濟健康發展,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招數都要用,但在不同階段,側重點和著力度是不一樣的
■ 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供給側是主要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加強、必須作為主攻方向。需求側起著為解決主要矛盾營造環境的作用,投資擴張只能適度,不能過度,決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
■ 樹不能長到天上,高杠杆必然帶來高風險,控制不好就會引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導致經濟負增長,甚至讓老百姓儲蓄泡湯
■ 不能也沒必要用加杠杆的辦法硬推經濟增長。最危險的,是不切實際地追求“兩全其美”,盼著甘蔗兩頭甜,不敢果斷做抉擇
■ 我們明確了股市、匯市、樓市的政策取向,即回歸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發展規律,不能簡單作為保增長的手段
■ 保持戰略定力,多做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事情,避免用“大水漫灌”的擴張辦法給經濟打強心針,造成短期興奮過後經濟越來越糟
■ 要把控好“度”,既不過頭,也防不及。即使方向正確、政策對路,一旦用力過猛,不但達不到預期目的,還會釀成風險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麼推?
■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往遠處看,也是我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線”,是一場輸不起的戰爭
■ 目前,一些方案已基本成型。接下來中央還要專題研究,並儘快推動貫徹落實
■ “五大任務”是一個系統設計,每項任務都很吃重。從具體操作看,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 我們的目的是為了更多地減少行政干預,讓市場機制更多地發揮好決定性作用。但“解鈴還須系鈴人”,減少行政干預離不開政府自我革命
■ 那些本身沒有行政干預、市場機制發揮較好的領域,就別再去指手畫腳了
■ 短期內,穩增長與調結構之間可能存在矛盾。處理好“穩”與“調”的關係,關鍵是把握好“度”,掌握正確的方法論,把深化改革作為主要抓手
■ 依靠過剩產能支撐的短期經濟增長不僅不可持續,而且承受的痛苦比去掉這些產能要更大、痛的時間會更長
■要加減乘除並用。在去掉無效產能的同時,也要增加有效供給,培育新的發展動力
■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相當多的地區包括一些中西部地區,讓人感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四、預期管理怎麼辦?
■ 穩預期的關鍵是穩政策,不能搖來擺去
■ 要善於進行政策溝通,加強前瞻性引導,提高透明度,減少誤讀空間,及時糾偏,避免一驚一乍,不搞“半夜雞叫”
■ 我們的成績和不足都擺在那裏。對成績不能說過頭,對問題不能視而不見,甚至文過飾非,否則會挫傷信心、破壞預期
■ 不但要肯幹、敢幹,還要能幹、會幹,這就需要更好地發揮三個“關鍵少數”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 讓企業家既有“恆產”又有“恒心”。建立“親”和“清”的新型政商關係,把企業家當作自己人,讓他們充分體會到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在一些具體政策執行上,不要盲目翻舊賬,使創業者有安全感
五、經濟風險怎麼防?
■ 今年伊始發生的股市匯市動盪,反映出一定的脆弱性。要避免把市場的這種“超調”行為簡單理解成只是投機帶來的短期波動,而要從整個金融市場的內在脆弱性上找原因
■ 在現實情況下,要徹底拋棄試圖通過寬鬆貨幣加碼來加快經濟增長、做大分母降杠杆的幻想。對各類金融市場存在的風險隱患,監管部門要密切配合,摸清情況,做好預案
■ 對那些確實無法救的企業,該關閉的就堅決關閉,該破產的要依法破產,不要動輒搞“債轉股”,不要搞“拉郎配”式重組,那樣成本太高,自欺欺人,早晚是個大包袱
■ “保人不保企”,把人員的安置作為處置“僵屍企業”、化解過剩產能的重中之重。能培訓的培訓,能轉崗的轉崗,確實不能轉崗的要做實做細托底工作
■ 社會上認為通脹的人在增加,認為通縮的也不少,各有各的理由。還不能匆忙下結論
■ 保持警覺,密切關注價格的邊際變化,尤其是工業品、消費品、資產的價格及其相互作用。對部分食品漲價問題,既要加強調配、保障供給,也不能反應過度,干擾價格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