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经济体均经历过金融和资产泡沫膨胀,也经历了杠杆去化的过程,再次从金融去杠杆的角度来回顾历史,或许会对当前国内的情况有所启示。
美国:金融迅速出清,最早走向复苏。
21世纪初,宽松货币政策叠加监管趋松,美国银行业开始激进扩张,非存款类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维持在30%以上的高位,资产端大量配置房地产。为了规避监管,银行还将大量资产和负债转移至表外。
同时,以货币基金、投资银行为主的影子银行体系爆发式增长,且风险偏好和杠杆操作都更激进。金融快速出清,经济缓慢复苏。次贷危机爆发后,金融机构的风险开始暴露,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高达到5.6%。美国政府在救助部分金融机构的同时,也任由一些机构破产,例如08-14年间有超过500家银行破产倒闭。
经过救助、破产、重组、兼并等多重途径,美国金融业可谓大"换血",但这一过程中金融业迅速出清,向实体融资的功能恢复,美国经济开始好转。
欧元区:杠杆先升后降,金融回归稳健。
欧洲银行业在08年金融危机之前也激进扩张,总资产规模在07年时接近30万亿欧元,较00年翻一番。从负债端看,非存款负债占比超过65%,表明也是主动负债在驱动。随着房地产泡沫破灭,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率飙升。
监管不断加强,金融回归稳健。面对危机,欧洲加强监管要求,促使商业银行去杠杆,非存款负债占比从67%下降到58%;11年欧盟将大型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到9%;欧元区还要求股东和债权人首先承担风险,政府不轻易救助。经历了监管整顿,大多数银行从依赖于资金杠杆的投行业务回归到传统商行模式,信贷回升,支撑了欧元区的经济复苏。
日本:拖延去杠杆,经济长期低迷。
伴随着宽松货币政策和利率市场化,日本银行业80年代杠杆显著上升,存款占比萎缩,而主动负债占比从17%上升到27%。银行加杠杆后投向地产、金融的比重持续增加,加剧了风险。杠杆去化缓慢,信贷难以改善。
随着日本央行89年开始加息,地产泡沫破灭,银行不良率飙升,但与欧美不同的是,日本早期对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处理不够坚决、不够及时,银行经营者采取的是拖延、掩盖的方式。这就造成了日本银行业没有有效地出清,不能履行向实体的"输血"功能,是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重要原因。
经验教训:不破不立,破而后立!
总结欧洲、美国、日本经验,在宽松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放松的情况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往往会提高风险偏好,主动加杠杆,将资金配置到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都同时增加,最终资产价格下跌引发危机。
在处置金融机构风险方面,欧洲、尤其是美国的方式明显更为市场化,央行和政府都有所为,有所不为,使得市场迅速出清,恢复金融机构"输血"功能;但日本的做法则不够果断,市场无法迅速出清,经济难以复苏。
反观中国当前的金融业去杠杆,前几年在货币宽松、利率市场化、金融监管趋松的背景下,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主动加杠杆,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这一过程和欧美等发达国家极为类似。金融机构负债端一旦融资困难,流动性风险可能爆发,引发资产抛售甚至导致信用风险等连锁反应。
根据国外经验,我们认为,本轮国内金融去杠杆的一个目标是抑制金融业的无序扩张,另一个目标是对于高风险的金融机构,切割政府信用背书,实现市场出清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作者姜超系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梁中华、李金柳为海通证券分析师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