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信息論研究先行者蔡長年誕辰一百週年

亞太日報

text

(文|楊義先)一百年前,在美國誕生了香農,在中國誕生了蔡長年。前者,創立了《信息論》,然後,像老子一樣:“寫完《道德經》,就騎青牛,出函谷關”,從此,幾乎不再過問信息論和信息科技方面的事了。後者,率先將《信息論》引入中國,然後,像孔子一樣孜孜不倦,身體力行,傳道授業解惑五十余年,把自己的一生,把兒子、女兒等家人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信息論事業,特別是信息科技推廣應用方面的攻堅克難。

作為中國信息科技的首批領路人,為了推廣、普及《信息論》,早在1962年,蔡先生就與其弟子汪潤生教授,合著了我國第一本《信息論》專著;發起並組建了“中國電子學會信息論專業分會”,並親自擔任首屆主任委員;從此,信息論在中國才有了自己的舞台,若干精彩好戲才開始連連上演。

作為教育家,為給中國信息科技界培養更多人才,蔡先生根據國家需要,在多所大學之間來回奔波、增援:1949年,加盟南開大學電機系;1951年,助力唐山鐵道學院;1952年,領銜天津大學電信系有線電教研室;1955年,作為元老之一,創建北京郵電學院,從此,他就在北郵扎下了根,直至羽化西去。

作為最早的博士生導師之一,他培養了新中國通信界的首批大腕;大腕們又培養出許多棟梁;棟梁們又代代相傳,育成眾多牛人。如今,蔡先生的銅像,巍然屹立於北郵校園,永遠激勵著莘莘學子們,為祖國的信息科技事業前赴後繼。

作為科學家,他夜以繼日奮鬥在實驗室,成果突出,比如,主持研制了新中國第一代數據傳輸設備、第一台晶體管3路載波機樣機、第一代1200/2400比特/秒數據通信系統;為新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積極努力,把國內的信息論推向國際,特別是1988年,在其大力倡導下,“IEEE北京國際信息論專題討論會”在香山勝利召開,從此,中國的信息論在國際學術交流中,終於有了一席之地。

我初見“蔡長年”這個名字,是1983年考研報志願。經過了解得知,原來蔡先生這位“長年”,早在解放前的1938年就從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畢業了,更於1946年赴美國康奈爾大學進修,並在加拿大多倫多貝爾電話公司工程部當過訪問工程師,甚至還曾任民國交通部駐英代表處電信工程師。1947年初,回國後,受聘民國交通部電信管理局工務處處長。要知道,這樣的“洋經歷”,對當時我這個“土包子”來說,絕對是目瞪口呆。

我懷揣錄取通知書,高高興興到北郵報到,非常深切地感到全體師生員工對蔡先生的敬仰,是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對他的愛戴,不含半點勢利,雖然那時他確實擁有官位:北郵副院長。北郵愛他,他也更愛北郵。只要對北郵有利的事情,哪怕吃苦受累,哪怕與他並無關系,他也要全力以赴。我本人便是蔡先生這種愛心的直接受益者之一。

1994年2月8日,蔡先生終因患癌症仙逝,享年79歲。在我心目中,蔡先生好像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他的許多良好習慣已被自然繼承,甚至融入了弟子們的生活。今年,是蔡先生誕辰一百週年,北郵隆重舉行“蔡長年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學術思想研討會”,從全國各地的不同崗位走來的學子,聚集在北郵教三樓136學術報告廳——這個以蔡先生的名字冠名的“長年報告廳”,共同紀念蔡先生誕生一百周年。

(本文作者為北京郵電大學信息安全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