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 | 盂蘭勝會——港產潮式“萬聖節”

亞太日報

text

8月26日香港觀塘的潮人盂蘭勝會佈置。亞太日報記者 呂小煒 攝

圖、文 |亞太日報記者呂小煒

在香港這個中西文化交融的國際大都市,和鬼魂有關的節日既包括西方的萬聖節,也有中國的盂蘭節(中元節)。

盂蘭勝會上的佈置(8月22日攝)。亞太日報記者 呂小煒 攝

盂蘭節是中國傳統祭祖的節日,香港人俗稱“鬼節”。農曆七月,香港各區舉辦盂蘭勝會緬懷逝者。

8月22日,市民在香港西環參加潮人盂蘭勝會。亞太日報記者 呂小煒 攝

香港盂蘭勝會始於潮州、海豐、陸豐、鶴佬籍等移居到香港的人士,他們在1940年代到1950年代從內地來到香港,並將他們在家鄉流行的盂蘭節一併帶來,以聯繫同鄉感情、紀念祖先。

2011年,香港潮人盂蘭勝會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8月26日,市民在盂蘭勝會點香拜祭。亞太日報記者 呂小煒 攝

8月25日,一位市民在香港西環路邊燒紙錢,緬懷逝者。亞太日報記者 呂小煒 攝

8月26日,市民在盂蘭勝會點燃香燭拜祭。亞太日報記者 呂小煒 攝

農曆七月十五是盂蘭節正日,相傳陰司地府在七月初一大開鬼門關,直到七月三十日才再次關閉,在此期間,一些市民會在路邊焚燒冥紙香燭超渡遊魂,以超渡這些鬼魂。

8月20日,演員在香港西環準備潮人盂蘭勝會演出。亞太日報記者 呂小煒 攝

8月20日,“神功戲”演員在後臺化粧準備演出。亞太日報記者 呂小煒 攝

8月20日,“神功戲”演員在準備演出。亞太日報記者 呂小煒 攝

8月26日,“神功戲”演員在盂蘭勝會上演出。亞太日報記者 呂小煒 攝

8月20日,觀眾在觀看“神功戲”後離開。亞太日報記者 呂小煒 攝

延伸閱讀:盂蘭勝會有什麼活動?

盂蘭勝會的活動包括祭祀、燒紙錢、派平安米、福物競投、神功戲演出等。

** 神功戲**

在盂蘭勝會的眾多活動中,“神功戲”表演可說是重頭戲。

神功是指為神做功德之意,因為慶祝神誕或配合打醮等活動而上演的戲曲便被稱為“神功戲”。一般神功戲會在臨時搭建的竹棚上演,以便人神共樂。

在香港,“神功戲”多爲粵劇、潮州戲及福佬戲。

相傳神功戲主要是爲了娛神或答謝神祇,順便才演給善信觀賞。所以一般戲台往往搭在廟宇正面,觀衆則不許上前,只可以在兩旁或後方看戲,前幾排的貴賓席是留給神祗的座位。

** 派平安米**

潮州人盂蘭勝會的最大特色是祭品豐富,神棚內有糕點食品、洋酒飾物,附薦棚旁邊放有白米和日常用品。

祭幽儀式結束後,工作人員將白米分發給在外面輪候的市民,他們認為此舉既可幫助貧苦大眾,既爲救濟貧民,亦爲先人積福,謂之“平安米”。

除派米外,有些盂蘭勝會也派發面條、雨傘等食品或日用品,稱爲“福品”。

** 福物競投**

在盂蘭勝會的最後一天晚上,主辦機構在場地設宴,大家聚首一堂。期間將會競投福物(洋酒飾物等),價高者得,以彌補盂蘭勝會的開支。

最後佛社居士會進行一場“走散旗”儀式,在“金童”和“玉女”帶領下,持著令旗在台上左穿右插,向神靈通報此場法事功德圓滿。到深夜,則火化神靈的坐騎和神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