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近日江苏省发布了关于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其中提到,江苏省脱贫率达到99.99%以上,目前还剩6户、17人未脱贫。该数据甫一曝出,立刻引发热议。
对此,江苏省扶贫办针对种种疑问给出了详尽解释。该负责人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三五”期间,江苏省自行划定了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的脱贫标准。这一标准是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参照国家标准,根据城乡居民收入中位数等内容确定。而“6户、17人未脱贫”的数据,是通过国家和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台账对比得出,且脱贫数据有动态进出,“6户、17人未脱贫”是截止到去年12月31日的最新数据。再过一个星期,可能这个数据还会出现变化,但波动不会太大。
面对舆论热议,江苏省扶贫办迅速给出回应,对脱贫数据对应时效、剩余17人未脱贫的原因给出了解释,这无疑回应了民众关切。
99.99%、6户、17人,这些精准到个位数和小数点后两位的数据,在当地总人口逾8000万的背景下,数据是如何得来的,的确会引人好奇,并引来了不少质疑。
实际上,通过当地有关部门的回应,我们能看到,6户17人的未脱贫信息,其实是当地政府对扶贫数据的精准把握和靶向管理——
立足江苏省经济发展实际,制定三十多项贫困户指标;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实现国家、省市县、乡镇各级扶贫办平台联网管理,保证数据精准;对贫困户情况近乎做到实时掌握;推出阳光扶贫监管系统。纵观江苏省近年来的动作,我们能看到一张面向贫困户的信息网已然结好。
这背后既能看到技术的鼎力支持,也能看到政策的打通完善。
99.99%、6户、17人,几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落脚到当地实则是千头万绪的扶贫工作。而正是因为政府对数据管理水平的提高,从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扶贫大数据系统的建立,才让这种精准掌握成为水到渠成。这本来也应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应有之义。
这些年在扶贫领域,数据联网以及对大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多,“智慧扶贫”已然形成。通过数据联网,不同层级、部门可以实现数据的共享交换;借助大数据技术,可以对贫困户精准识别、准确画像,分析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精准帮扶。
事实上,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在我国早已形成共识。这些年,除了用于扶贫,政府智慧管理还体现在公共服务的很多方面,比如教育、医疗、就业等。十九届四中全会也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这有利于政府转变管理思路,更高效地提供公共服务。
江苏省敢于直接用数据说话,这份底气既来自扎扎实实的脱贫攻坚工作,也源于对大数据管理的信心。数字精确是精准扶贫应有之义,在数据足够精准的前提下,应当说这样的扶贫成绩就经得起审视。当然,当地在帮助这17人脱贫之外,也期待当地能通过“授人以渔”等方式,避免那些已脱贫者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