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今年GDP增長目標恐難實現 或為6.9%

經濟參考報

text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21日發佈《經濟藍皮書夏季號: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4-2015)》,將201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預測從春季報告的7%下調至6.9%。報告還預測,“十三五”時期(2016年至2020年),我國GDP增長率將在6%左右,低於十八大提出“兩個翻一番”目標所需要的6.5%。為了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逐步增大,社科院經濟學部建議,加強制度完善,儘快重新優化配置政府資產,同時加大人力資本培育。

承壓 今年增長目標恐難實現

此前,社科院經濟學部連續兩次報告預測,2015年我國GDP的同比增長率將達到7%,此次下調至6.9%,低於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7%的全年預期目標。對此,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解釋稱,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今年中國經濟面臨著低通脹的壓力。

他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2015年開局以來,政府全面推動改革與經濟轉型,一方面積極消化前期經濟增長和政策激勵累積下的債務壓力;另一方面積極推動股權市場、利率市場化、匯率國際化等金融要素的改革,以期通過金融體系改革推動經濟轉型。著眼於“十三五”開啟了戰略性區域佈局,並號召全面創新創業,推動經濟走內生化發展的道路。但轉型過程仍面臨巨大挑戰,如低通脹對經濟健康發展的威脅,挑戰與機遇並存是轉型過渡時期的特點。

張平進一步解釋說,持續三年的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PPI)負增長帶來了低通脹壓力,2015年上半年,PPI為-4.6%,GDP平減指數為-1.6%。可以預計未來一段時期,生產部門通縮將加劇,由於消費者物價指數也低於預期,GDP平減指數更多地跟隨PPI變化,2015年GDP平減指數預計為-1.4%,預計全年處於負增長。這就從微觀層面導致了非金融企業的盈利低於融資成本,而以前累積的高成本負債及高負債率直接降低了企業的淨資本水準,抵押物價值下降,而且經濟下行後又導致一些企業破產,銀行壞賬增加,促使銀行更為審慎,銀行收縮信貸,企業無利可圖也不願再投資,寧可作為放款人獲取高的短期流動性回報。企業、地方政府、銀行從盈利下滑到資產下降,壞賬增加,相互傳染,導致投資、信貸、貨幣發行放緩,貨幣投放難以注入實體經濟。

張平的判斷得到其他一些專家的認同。中國經濟試驗研究院院長張連城認為,當前中國消費、投資兩大需求都上不去,之前的調控政策又過於強調結構調整,再加上知識份子外流速度加快,國際上做空中國的力量趨強,內部人的道德風險增大,短期看中國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較大。

預測 “十三五”結構性減速料將加劇

除了認為今年GDP增速目標難以達成,社科院還進一步預測,“十三五”期間的增長率只有6%。張平表示,人口結構的變化、“幹中學”技術進步貢獻效應的遞減,以及大規模工業化階段的結束,迫使中國經濟增長進入結構性減速軌道。“十三五”時期,受結構性因素動態變化的影響,經濟增長的減速趨勢將更加顯著。

“通過對勞動生產率因素分解和生產函數的計算,得到‘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大致維持在6%,這裡隱含了人口、勞動生產率、分配效應等多項假設。實際上,從中國經濟近幾年的表現看,很多情況都比我們的假設顯得嚴重,實體經濟低回報導致的投資增長下降、中等人力資本過多導致的創新路徑阻塞以及服務業整體效率低下等,都有可能加劇經濟的結構性減速。”張平說。

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經濟學部主任李揚說,由於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認為,全球經濟已經陷入長期停滯,存在三個事實:第一,全球經濟至今尚未好轉,美國雖然失業率下降,但是遲遲不見加息;第二,主要國家勞動參與率下降,先是日本出現了“銀色浪潮”,然後是歐洲,美國過去靠移民保持勞動參與率,現在看也不行了,中國則是還沒有非常富裕,人口老齡化就已經開始;第三,真實利率水準始終處於負區間,經濟缺少增長的理由,只能靠政策擴張,於是財政政策面臨財政懸崖的風險,金融政策效果不明,只知道資產負債表擴大了數倍,但資金就是不進入實體經濟。

不過,有專家對於“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長率是否會低於6.5%提出不同觀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部副部長李建偉認為,不能只從生產的角度考察經濟增長問題,還要結合需求端的變化。大量產能過剩的存在說明,我國的供給能力並不短缺,只是大多無效。結合需求端看,只是在現行的經濟結構下,這些供給能力不能帶來增長。此外,還要考慮到經濟存在的週期因素,即使現在的週期波動小於以往,也絕不只是“下臺階”。

建議 儘快重新優化配置政府資產

未來五年中國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很可能比今年更大,如何化解這一風險?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研究員張曉晶建議,儘快重新優化配置政府資產。

他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中國經濟未來的希望在於勞動生產率的上升,以前提高勞動生產率主要依靠經濟結構的轉換,將大量農業勞動人口轉移至工業部門。但是現在再這麼做難度比較大,因為勞動力從工業轉向服務業生產率是下降的。還可以考慮的辦法一個是加強空間配置,目前看,區域經濟發展除了三大戰略還有潛力可挖;另一個就是改變經濟存量的構成。根據他所在的中國社科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測算,2013年,中國的淨資產有352萬億元,其中居民淨資產的占比在1/3強,非國有企業淨資產占比差不多1/3,政府資產包括國有企業部分占比1/3左右。從國際比較看,發達國家居民淨資產占比在70%到80%,同時據他們測算,日本、德國的政府資產占比在1%左右,美國、英國甚至是負資產。所以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很清楚,就是政府控制的資源過多,主要包括科教文衛和國有企業兩大塊,需要改革的方向則是重置這些資產。

張平也就存量改革給出兩點建議。第一,改革龐大的行政、事業部門,釋放生產性資源,為財政減壓。第二,實現經濟主體在資源選擇和獲取上的機會公平,削弱資本、技術的行政壟斷力。

張平還建議,重視人力資本的再生產和積累。他說,中國積累了大量的具有中等教育程度的“半熟練”工人,這種人力資本狀況不能為技術創新提供土壤。可行的路徑在於把握關鍵環節,即擴大R&D精英的絕對數量,擴張熟練技術工人的規模,以及建立熟練工人職級晉升激勵系統。此外,還要糾正日益凸顯的人力資本錯配問題。應加快政府和事業單位用工、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打破人力資本市場的分割和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