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市有可能首次出现人口减少的转折点,人口增长势头将彻底扭转。
9月21日,由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社会建设蓝皮书:2017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下称蓝皮书),做出上述判断。
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常住外来人口开始由增转减。2016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72.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0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7.2%,比上年末减少15.1万人,首次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蓝皮书认为,随着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推进,人口增长或现拐点。
蓝皮书还指出,流动人口或劳动力年龄人口以初中学历为主,平均收入并不高。
同时,在京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趋势明显,核心家庭在家庭类型中所占比例达到80%左右。从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的流动老人的整体情况来看,因照顾孙辈而流动的流动老人比例最大,占35.2%,其次为养老需要,占23.1%。
仍以初中学历为主
根据蓝皮书,2000年以来,大量流动人口进京务工,北京市流动人口发生了重大结构性变化,劳动力年龄人口占80%左右。但是,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或劳动力年龄人口以初中学历为主,占比近四成。这低于2000年北京市第五次人口普查平均受教育年限的10年和2010年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平均受教育年限的11.5年,劳动力年龄人口素质亟待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大学学历已经占流动人口的近三成,而且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蓝皮书表示,数据反映出在京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逐年提高,主要表现是低学历人口逐年减少,高学历人口逐年增加,流动人口素质处于明显提高的进程中
从城乡和区域结构看,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性,虽然在京流动人口中农业户籍人口比例下降,非农业户籍人口比例上升,但是农业户籍人口仍占六成以上。同时,流动人口就业结构与北京整体产业结构基本是“相互匹配”的,但是占大头的第三产业就业质量不高,大多集中在非高端的服务行业,总体收入不高。
蓝皮书认为,在京流动人口将以圈层的方式逐渐向城市边缘地区迁移。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河北(20%以上)、河南(14%)、山东(12%)等省份的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近50%。“这需要北京在人口调控与疏解方面发挥‘内功’,同时更需要这些人口流出大省加强经济社会建设,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流出人口回流。”蓝皮书写道。
老人流动多因照顾晚辈
蓝皮书还指出,在京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明显,且以核心家庭为主,后者在家庭类型中所占比例达到80%左右。这要求相关政策制定从以往关注流动人口个体发展,向关注流动人口家庭能力提升方面转变。
而在流动老人方面,蓝皮书显示,从北上广深流动老人的整体情况来看,流动老人的家庭化流动特征突出:因照顾孙辈而流动的流动老人比例最大,占35.2%,其次是因养老而流动的流动老人,占23.1%,再次是因照顾子女而流动的流动老人,占19.2%。另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仍未退出劳动力市场,主要因务工经商而流动(14.5%)。出于治病及其他原因流动的老人比例为8%。
其中,京沪与广深的情况有较大差异。在广州与深圳,流动老人分别有51.7%和53.2%因为照顾孙辈而流动,而因照顾子女流动的比例则相对较低,深圳为12.8%,广州仅为3.4%。北京和上海两地,虽然照顾孙辈仍是最主要流动原因(35%左右),但与广州和深圳相比,明显较低。流动老人因为照顾子女而流动的比例明显高于另外两个城市,北京为18.8%,上海为21.0%。
蓝皮书分析认为,这可能源于不同城市相异的人口特征:2015年,广州和深圳的人口出生率分别为17.7‰和19.6‰,明显高于北京的8.0‰和上海的7.5‰。
(来源: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