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7月20日電(記者張玉潔)玉門關,這座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隘曾三遷其址。日前,著名敦煌學家、西北師範大學教授李並成在嘉峪關與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上介紹了他的研究成果,“玉門關在歷史上不只設於敦煌,還曾出現在甘肅省嘉峪關市和瓜州縣。”
作為軍事關卡,玉門關始設於漢武帝修築漢長城時期,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與中原風光迥異的邊塞景象因映入詩人筆下,又讓玉門關多了幾分文史況味。而玉門關究竟身置何處,一直為學界爭論。
李並成通過研讀分析《史記》、《釋迦方志》等文獻,認為玉門關並非自始定於敦煌,古籍中的“故玉門關”確有其址。通過方位、里程的計算得出的嘉峪關市西北約10千米的石關峽,正符合據酒泉郡治一日之遠、峽谷險峻和溪流豐沛等作為關隘的地理條件。李並成認為,始築於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或稍後的玉門關位於敦煌以東,今嘉峪關市石關峽。
“2013年7月,我和一些歷史學者參與了‘尋找最早玉門關’的調研。在走訪石關峽探尋遺跡後發現,石關峽及周圍的古城堡、烽燧等遺跡由片石、夯土夾雜草築成,這是典型的漢代建築方式,這也印證了石關峽為漢代玉門關的論斷。這一結論得到了多數專家的認同。”李並成說。
戰略佈局的改變使玉門關更遷其址。“隨著漢長城由酒泉西延至敦煌,西漢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李廣利首次征伐大宛後不久,玉門關西遷至敦煌郡西北。”李並成說。
東漢中期,瓜州通往新疆伊吾的道路開通,這條道路使得瓜州與伊州(今哈密)直接相連,無需繞道敦煌。於是,在東漢中期至唐代,東通酒泉、西抵敦煌、南連瓜州、西北鄰伊州的瓜州晉昌縣境內、疏勒河岸的雙塔堡成為玉門關新址。
據李並成介紹,基於政治軍事的需要與道路交通的變更,五代宋初,玉門關從隋唐時的瓜州雙塔堡東遷400裏許,回到最早的關址石關峽。
“李並成教授以豐富的史料和實地考察發現玉門關在不同時期的不同選址,這是玉門關研究中的重大發現。”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王希隆教授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