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资深吃货来说,最大的梦想或许就是进到餐厅,指着餐单云淡风轻地说:“老板,炒一本。”但正所谓:世上美食千千万,奈何胃口很有限;敞开肚皮随便吃,体重体脂不忍看。
对很多吃不着、不敢吃的人来说,看别人吃,似乎成了解压之道。随着直播的兴起,吃播成为一个独特的门类,不少美食博主在网上教大家做美食、品美食,原本也是多元生态的一部分。但随着主播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吃播也渐次变了味,从分享美食变成了“胡吃海塞”,由此便催生了以吃为业的“大胃王”。
但此前已有媒体对“大胃王”群体进行揭秘:假吃、催吐、搞暗广……而随着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厉行节约之风刮起,某些“大胃王”造成食物浪费的问题也引发舆论关注。
“大胃王”吃的不是美食,而是KPI
如今,在各个视频平台上,都不乏这样的“大胃王”,一个人一顿饭动辄吃掉十来个人的食量。挑战10斤包子、30斤炸酱面、80斤披萨……总之,只有你买不起的,没有他们吃不完的。
▲央视新闻截图
食量大没什么原罪,不能说吃得多就必定是浪费粮食。但如果把部分所谓“大胃王”的问题简单归结为吃得多,那就是对其行业生态的认知不够充分。
一人吃一桌,这显然不符合人体科学,也并不是每个“大胃王”都有令人羡慕的“吃不胖”体质。实际上,很多镜头前展示的“大胃王”都是经过剪辑,他们有的边吃边吐,有的则是吃完后进行催吐。
此前,有一位UP主不小心上传了一段没有经过剪辑的吃播原片,彻底暴露了吃播的真相。视频里,主播面无表情地在镜头前吃着油条包子和煎饼,边吃边顺手拿起小碗吐了进去,然后把碗放到了镜头拍不到的地方。这样咀嚼又吐出的动作,他重复了多次。
镜头前暴饮暴食、镜头外呕吐不止,这既是对自己身体的伤害,也是对观众的欺骗,更是对食物的极大浪费。他们吃的早已不是美食,而是流量和KPI。
在KPI重压之下,我想他们并不是带着享受美食的心情在吃播,而是充满厌恶和恐惧。即便是真正的吃货,吃到后来也会心生怨气。这一点,陈佩斯早在1984年春晚上的作品《吃面》中,已表现得惟妙惟肖(一句话又暴露了年龄)。
既非发自真心的爱吃,网友们自然也感受不到食物所带来的美好。于是,围观吃播变成了纯粹的猎奇和起哄,成了主播和网友之间的合谋,甚至有主播为了求打赏,不计代价。
之前的新闻中就曾经报道过,有主播直播喝酒猝死,有主播还有主播因为长期暴饮暴食、身体机能受损而去世。可以说,当吃播up主被“撑死”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到头来,他们“吃垮”了身体,还让很多食物直接被糟蹋。而“大胃王”给“云吃饭”的观众传达的饮食文化与习惯,也跟健康饮食和节约粮食等理念背道而驰。
▲央视新闻截图
浪费粮食并不能“创造财富”
爱吃,是深藏在我们基因深处的求生密码。对美食的痴迷古今中外皆然。老话说,能吃是福。如今早已不是缺衣少食的年代,我们面临的食物极其丰富。既有让人欲罢不能的柳州螺蛳粉,也有远渡重洋而来的澳洲大龙虾;既可以在夏季品尝满身金色的黄油蟹,也能去意大利挖初秋的白松露。
然而,享受美食和浪费食物,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就此看,所有浪费食物的现象都需要谴责和拒斥,这不是对人不对事地针对“大胃王”,而是针对所有的浪费行为。比如,很多婚宴、商业宴请上,为了讲求排场,往往是大鱼大肉摆一桌,一些菜自始至终都没人动筷子。
根据统计,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是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大型聚会浪费率更是高达38%。虽然粮食危机看起来是个很宏大的议题,但积少成多的道理却不复杂。
现实中,一旦有人批评浪费食物,总会有人站出来反驳:这些东西都是自己花钱买的,无论吃掉还是扔掉,其实没什么差别,只有多消费、多浪费才能拉动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大家都节约不浪费,农民日子更难过。这是很典型的回护逻辑,却也是名副其实的“伪逻辑”。
首先,浪费就是浪费。每一粒米、每一块肉背后,不仅有农民的劳动,还有大量的资源消耗。换句话说,你浪费的不只是钱,还是有限的资源。“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这点本该是常识。
其次,说农民会从浪费中获益也是想当然。供需逻辑链条总是跟CPI等因素搅在一起。食物大量浪费、粮食价格上涨,虽然短时间内看农民收入可能会上升,但食品价格上涨必定意味着各行各业的成本增加,社会平均购买力下降,农民作为收入较低的群体,受到的影响将更大。
无论从哪种角度看,浪费都不能创造财富,经济的发展也不可能通过浪费来实现。那些口口声声说:“浪费粮食是给农民伯伯送钱”的说法,也别再自欺欺人了。
说到底,现代文明的确给了我们足够的选择自由,有钱人可以天天满汉全席,但自由本身也暗含着节制和理性。
在此也想奉劝胡吃海塞的“大胃王”们,就别再拿着浪费当有趣了——伤害身体不值得,浪费食物更是可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