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東盟大使徐步:2015將是東盟經濟共同體的新起点新機遇

亚太日报

text

【亞太日報讯】今年年底東盟將按計劃宣布建成東盟共同體,在25日的東盟經濟共同體與中國-東盟產能合作高層論壇上,中國駐東盟大使徐步在論壇致辭時指出,2015年是東盟經濟共同體完全實現的新起點,后2015時代的東盟經濟共同體將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域內外國家間經濟合作產生重要影響。

中國駐東盟大使徐步

東盟經濟共同體建設新階段產能合作機遇巨大

中國總理李克強不久前在第九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指出,中國提出建設"一帶一路",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就是要進一步擴大中國的開放,就是要重塑有利于發揮各國比較優勢、更加均衡和普惠的全球產業鏈,打造互利共贏、包容共進的世界發展和利益共同體。

中國與東盟關系源遠流長,作為東盟最大的鄰國,中國第一個與東盟建立自貿區,中國是東盟最大鄰國,第一個與東盟建立自貿區,過去四年連續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國,雙方貿易額去年超過4800億美元,累計相互投資達到1200億美元。雙方正力爭今年底前完成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談判,計劃2015年貿易額達到5000億美元、2020年達到1萬億美元。對此徐步指出,東盟經濟共同體建設進入新階段將為中國-東盟深化經貿合作,特別是產能合作帶來巨大機遇。

產業鏈融合中國東盟互利共贏

從國際產業發展看,國際產能和裝備合作,實際上順應了產業發展分工的規律。世界各國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絕大多數國家處于工業化的初級和中期階段。國際產能合作可以有效對接各方供給和需求,擴大世界的總需求。可以實現各國優勢互補,破解產業發展難題,提升產業發展層次,促進全球產業鏈高中低深度融合,是一舉多得、互利共贏之道。

從推動經濟增長看,目前世界經濟仍未能擺脫金融危機的陰影并處于深度調整之中。各國為應對經濟總體下行壓力,需要發揮互補優勢。發展中國家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發達國家也強調再工業化。這其中既有挑戰,也蘊含著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新機遇。在此背景下,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是拉動經濟增長,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良方。

從中國發展經驗看,過去30多年來,中國不斷對來自發達國家的高新技術進行消化和創新,產能迅速擴大,鋼鐵、建材、有色金屬、汽車、手機、計算機等22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居全球第一。中國形成了高鐵、核能等一大批有中國特色、性價比高、綠色環保的優勢產能。目前已經和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歐洲15個國家簽訂了合作協議。中國還與一些具有先進經驗和技術的發達國家聯合開辟第三方市場。

從東盟發展需求看,正如中國不能一直向世界出口廉價產品,東盟也不會止于初級產品出口,東盟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各成員國形成梯度發展。一些國家中產階層不斷擴大,另一些國家則正在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東盟經濟共同體的目標不僅是建立一個近6億人口的巨大市場,更是建成單一的生產基地和新的世界工廠。產能合作將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升級基礎設施和產業設備,把東盟的后發優勢轉化為經濟增長的動力。

從雙方合作潛力看,中國與東盟地理相近、經貿往來密切,具備產能合作的良好基礎。雙方相近但有差別的發展階段和互補的經濟結構更是產能合作得天獨厚的條件。實際上,中國與東盟的產能合作早已開始。比如,1994年底,新加坡與中國合作,在中國蘇州設立工業園區,成為中國與東盟國家產能合作的典范。2006年,中國與泰國合作設立羅勇工業園區,60多家中國企業參與建設,產值37.5億美元,向當地政府納稅超過7千萬美元。中馬"兩國雙園"建設進展順利,已經有一批企業進園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