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力行 | 穿越飞航六十载,传承发展建未来

text

1961-2021,悠悠六十载,是我国飞航事业艰苦奋斗终获硕果的六十年,是砥砺前行成长成熟的六十年。六十年间,从破土萌发的小苗到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有艰辛也有甜蜜,有汗水也有收获。六十年风雨同舟,挑战与机遇共存;六十年硕果飘香,汗水和成长交织。

回溯中国飞航技术研究院六十年的发展长河,无数飞航人积极探索、奋斗拼搏。从他们的眼中,我们看到了睿智、看到了坚定、看到了期盼;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艰苦奋斗,看到了敢打敢拼,看到了青春活力。他们是基石、他们是砥柱、他们是未来......

40、60后:艰苦开拓,绘制蓝图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壮大是一批老专家求真务实、艰苦开拓的结果。

关于重大任务论证初期,汤总回忆到,“该领域的战略意义大家都是明白的,但对于后人问起的‘你们就没有想过会失败或者干不成?’,我们当时并没有想太多,就是觉得值得干、应该干,坚信‘有志者事竟成’!”。于是,两辆车、几个人、几台电脑,就开启了重大任务的第一步。新的领域面临新的问题和难关,在国内没有相关经验的条件下,就一点一点地攻关。气动方面有疑问,就请气动的专家;材料方面有难题,就找材料方面的专家;产品指标有争论,就在争论中加深和统一认识。慢慢地,从构想、到思路、再到解决方案,整个项目逐渐清晰。从几个人、到十几个人,再到几十个人,整个团队不断壮大。

汤总同时表示,该领域的发展离不开更早的前辈们多年的技术探索。这让我们想到了曾在同一办公室的叶老师,小孙回忆起他时满是敬佩之情:“叶老师深耕动力领域多年,经常为我们讲解理论知识、给我们讲述艰难的研究过程,而且他始终保持学习,年事已高但计算软件却比我们用的还熟,真是我学习的榜样。”

平凡朴实写就岁月峥嵘、睿智探索赢得创新发展。正是老一辈专家们求实开拓、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过硬的技术本领、持续学习的态度,为高新技术项目绘制了宏伟蓝图、打下了牢固的基石,并引领着整个队伍不断前行。

70、80后:勇于向前,敢打敢拼

“疑难险重扛得起,关键时刻靠得住”,这就是飞航战线上的70、80后的突出特点。在高新技术攻关的关键时期,一大批70、80后积极投身于此,组成了团队的核心力量。

小莫就是无数80后技术人员的缩影。在距离试验场不远处,刚从现场撤离的小莫目不转睛地盯着产品所在位置。对着手表在心里默念倒计时后,远远听见震撼人心的声音,现场爆发出阵阵欢呼,小莫的心里却已筹划起后续的工作了,等待他的还有更多……这已不是他第一次参加重要任务,每项工作对他来说都是成竹在胸,游刃有余。当然,万事皆有第一次,小莫至今仍记得第一次执行任务时的紧张及忐忑。那时他就发誓,要锤炼自身能力、打造干事创业本领、不负韶华。基础理论薄弱?那就搞到懂;关键问题不托底?那就查个底朝天!办公室的连续奋战,厂房的通宵达旦,会议室的头脑风暴,现场工作狠抓质量,试验数据严查细筛,设计复查全面深入。

在老一代飞航人的带领下,兼具经验与激情的70、80后勇挑重担,敢打敢拼,不断推动高新技术实现跨越性突破,并与其共同成长、互相成就,真正走出了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已成长为飞航事业的中坚力量,为国防科技事业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辉煌。

90后:活力创新,接续发展

“有活力”、“敢创新”是90后留给大家的典型印象。在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90后的年轻人正在成为新生力量,不断为飞航战线输送新鲜血液。

入职一年的小陈就是这样一个爱思考、有主意的年轻人。初次参与大型试验,紧张又忙碌,白天进行现场工作,傍晚编写日志,半夜才有时间静下来。此时虽然很疲惫,但小陈仍在梳理第二天的工作 ,“这个装配流程还有没有优化的空间?这几个参数的检查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他总在心中这样问自己,力争做到精益求精。碰到困难时他主动思考、积极和有经验的同事讨论,提供了很多新颖、高效的办法。预研创新更少不了像小陈这样的年轻人,他们利用“双创”、“三创新”、“科技创新大赛”等展示平台,充分释放创造力,为飞航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这些爱玩、爱闹的年轻人选择了航天,也选择了把自己的青春贡献给航天。新入职的小刘参加“听黄瑞松院士讲三院历史”活动后表示,“跟过去相比,现在的科研条件真是好太多了,我们应该传承老一辈的航天精神,更加奋勇拼搏”。

已创璀璨六十载,再建辉煌新未来。 高新技术在几代人的手中生根、发芽、壮大,也将在更多人的共同努力下继续繁荣发展。身处伟大时代,肩负神圣使命,我们一代代飞航人将沿着梦想的台阶拾级而上,立足新起点,迈上新征程,实现新跨越,共创飞航事业美好未来。(文:胡一繁、柴雪、孙晓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