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城市带入夏天的并非一声蝉鸣。而是在某个夜晚,人们不约而同地打开了一瓶汽水——“呲“的一声,夏天便悄悄地来了。
随着温度节节攀升,汽水的魔力在盛夏达到顶峰。眯眼对着烈日灌下一口冰可乐,又或是看鸡尾酒里苏打气泡缓慢升腾,是每个夏天最惬意的时刻。
但你可能不知道,一个半世纪前,这欢腾的气泡只在药店供应。如今会拿着体检单提醒你少喝饮料多运动的医生,那时则是站在柜台后面,面带微笑地调制出一杯又一杯冒泡的甜蜜药水……
从小喝汽水喝到大,但你未必知道它的“黑历史”。在这炎炎夏夜,正好开一瓶汽水,坐空调底下聊聊天,听我们给你讲讲关于汽水的奇诡小故事。
1 | 矿水传说,以及苏打水的诞生
2 | 甜蜜药店 “汽水喷泉”
这样新潮的饮料,自然引来不少逐利的商人。1810年,美国发明家Simons和 Rundell申请了史上第一个苏打水规模生产专利。然而技术在那时却远未成熟:气泡水不是在生产过程中被氧化物污染成血红色,就是混入大量石灰,根本无法饮用。
满载着希望的苏打水,在商业化之初就遭遇滑铁卢。投资家们押上大笔资产,最后只能破产的破产,跳楼的跳楼……
直到1832年,一个叫John Mathews的英国人发明了苏打水机器,才为业界带来了技术曙光。
Mathews设计的机器无疑是一次革新。以往的机器,都是用在水中使用酵母发酵或加入化合物的方法产生气体。石灰反应虽然省料,但短期内产生的大量气体需要水外贮存,一旦气压过高,就有爆炸的危险。
而Mathews第一次在规模化生产模式下成功做到稳定贮存气体,从而大大降低成本。生成的气体经过滤,再送到庞大水缸中与冷水混合,不出半小时,制好的苏打水便从龙头口汩汩流出,装瓶过程也变得方便高效。
Soda fountain一词,原本是指药店里的汽水小卖部,而Mathews的机器却成为了真正的汽水“喷泉”:从中欢腾地喷涌着的泡沫,正宣告着汽水时代的降临。
药店的制胜秘诀
规模化生产的苏打水开始走上街头,并广受欢迎。但最终把人们带入这狂欢漩涡中的,则是药店的药剂师。
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初,大批药店开始引进Mathews的机器, 药剂师能以低廉成本大批量制作苏打水,并在其中看到了更多可能。只掩盖苦味当然是不够的。1908年的一本制药学出版物《The Pharmaceutical Era》中如此写道,“上档次的药店会精心准备药剂:无论它们原本的味道如何难以接受,顾客在柜台边拿到的,都会是令人愉悦的成品。”
你问怎样才是愉悦?苏打气泡是基本的口感,此外加上几勺糖浆,椰子酒,充分搅拌后,倒入高脚杯中……
第一次喝到口味如此绚烂的药剂,病人们无不心跳加速,眼带桃花: “我感觉自己的病可能没那么轻,三杯,医生,我可能得喝三杯才能好。你觉得呢?”
打开苏打饮料新世界大门的调酒……哦不,药剂师们,一时间创造力爆棚,很快研发出自己的独特配方。由此引发的,几乎是整个社会的苏打水狂热,曾经鲜少光顾药店的男女老少,如今无不着迷于这杯甜蜜药水。售卖苏打饮料的药店,都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奇迹般的收益。
黄金时代
1875年,冰淇淋苏打汽水(也就是雪顶 float)的面世,将Soda fountain推上热潮的顶点。七十年代到新世纪的三十年,是马克吐温笔下的镀金时代,也是Soda fountain的人生巅峰。到了二十世纪,美国几乎每个街角都开着一家Soda fountain药店。
当时也有人批判,药店应该专注于卖药而非饮料。然而,药店怎么可能因此撤掉大受欢迎的苏打柜台?如同刚刚倒入杯中的苏打水,气泡还在喜悦的喧哗声中摇曳上升,药店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社会各色人流的集散地。无论男女老少,有病没病,一杯糖水成了到Soda fountain的柜台旁坐下放松微醺的理由。
大赚特赚的药店老板,在店内装潢上也不惜一掷千金。镀金时代的“新鲜,耀目,流俗”,被Soda Fountain 这枚时代雪顶上的樱桃体现得淋漓尽致:红木质地的壁橱与桌椅,室内中央是一台钢琴,演奏家正弹着欢快的舞曲;柜台添置了最入时的艺术品:古典优雅的大理石雕塑,精致奢靡的赛璐珞灯饰,后墙上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周围缀以玛瑙;曾经简朴得只有一个鹅颈龙头汽水机的Soda Fountain,摇身变为华丽的艺术作品。
黄金时代后的三十年,二战炮火轰然拍散了浮华泡沫。战后不久,随着瓶装饮料与快餐业的兴起,Soda fountain逐渐式微,终究还是从历史书页的边缘滑落。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这个甜蜜传说只持续了80余年。
3 | 医生的秘密
传奇饮料可口可乐,当然也是药剂师的杰作。你大概早已听说过可乐里的咖啡因成分,但在最初的配方中,其实有更疯狂的配料:可卡因。Coca-cola这一名字中的“Coca”,就取自于可卡因Cocaine。直到1903年,可口可乐才将可卡因从配方中去除。
这不是巧合,也并非个例。在那个年代,往苏打饮料里添加神经药物成分,是几乎所有药剂师心照不宣的促销手段。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直到1906年才颁布《纯净食品和药品法》,禁止在食物药品中“掺杂”,在此之前,药剂师们几乎能在一杯苏打水里加入任何东西。原本按固体计量出售的药用海洛因,吗啡,可卡因,溶解在各色饮料中,含量变得不可捉摸。
此时的药店不仅限于治病救人,它成了“妈妈的帮手,爸爸的武器”:为繁重家务所累的主妇,四处奔波的推销员,只要在Soda Fountain 边坐下,要一杯当季特饮,立刻能用足量的吗啡抚慰疲倦。 Soda Fountain的忠实顾客,其实大多是这类饮料的上瘾者。
Soda fountain每调出一杯可乐,就遭到少女们哄抢
4 | 新时代苏打 糖水炸弹
苏打饮料拓展市场的脚步,可说是承蒙瓶装技术一路加持。而技术进步的核心,就在于如何更好地保存饮料中的气体,让人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甜蜜气泡的滋味。
战后的苏打水,不再依靠Soda fountain的家庭配方和站式销售吸引顾客,而转向汽水工厂生产销售,这支由药剂师们点燃的火炬已传到大资本家们的手中。被选中的古老配方(诸如可口可乐,胡椒博士,七喜雪碧),在人工香料与科学配比的改良下,创造出足以俘获一切苏打爱好者的口味。超市架上一排排闪烁着金属玻璃光泽的汽水瓶罐,在起开的一刻引爆欲望,二十世纪末,又是一场汽水狂欢。
从早年的苏打饮料广告看来,狂欢着的人们对糖毫无戒心。1961年的可乐广告里,女演员Connie Clausen拿着“没有很甜(not-too-sweet)”口味款的可乐对着观众笑道:“你知道,一瓶可乐的卡路里,甚至没有半块西柚高。何况冰镇可乐的口感实在令人满意,我不再去想那些真正使我发胖的东西。”
1971年,可口可乐让这场狂热登峰造极:在那年的广告里,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们站到了镜头前,手里都有一瓶可乐。所有人面带微笑,神情超脱,嘴里则唱着“I’d like to buy the world a coke.”
1977年到2002年,美国软饮销量增加了近一倍,同样翻倍的还有超重人群的比例。当腰上赘肉变得愈发触目惊醒,人们终于开始思考除愉悦以外,汽水还能给人带来什么。
拥抱“清新”,以微醺的姿势
对健康、无糖的重视,使得新世纪的苏打汽水风向再度扭转。
如今“碳酸饮料”四字几乎是健康问题的代名词:过多的糖使你肥胖,磷酸则会造成骨流失。就算无糖汽水,境遇也不是太好。早在1959年,第一瓶健怡可乐就开始发售,然而代糖对健康是否有负面影响,至今仍争议不绝。
碳酸饮料的路途越发艰辛,苏打水这次决定回头。(碳酸饮料还是算在苏打水之列,只是不同历史阶段苏打水最受大众欢迎的形式之一)
二十世纪末,瓶装气泡水掀起新一波热潮,苏打水机器 以家用型号再战江湖。风味苏打水方面,则涌现不少以自然发酵方式制作的饮料,诸如干姜啤酒(ginger beer),根汁啤酒(root beer),格瓦斯(kvas)等。气泡爱好者们的口味似乎正在迈向原点,纷纷敞怀拥抱成分天然、或低糖无料的“清新”款苏打水。
但就算是“清新款”苏打水,也没有看上去那么人畜无害。早在1920-1933年的美国禁酒令期间,苏打水就已成为烈酒最好的掩护。战后在日本,苏打水更是靠着一杯highball(苏打水+威士忌鸡尾酒)把威士忌带上了餐桌,烈酒依靠鸡尾酒调淡酒精浓度,再加入气泡的轻盈口感,向人们日常生活“偷渡”成功。
有了战术先例,近年来出现的预调鸡尾酒(比如锐澳rio),更是结合了苏打水的清新审美向,成功把更多的气泡爱好者揽入怀中。嗯,那些少女心爆棚的果味酒也算。
那么,故事先说到这里。
“说完了?”有人打了一个酒嗝。
当然没有。就像对苏打水的爱永不消逝,故事会一直继续下去。而身处其中的我们,只有一个任务:在甜蜜中微醺,在气泡里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