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遭遇“股匯雙殺” 98之景重現?

環球老虎財經

text

【亞太日報訊】“索羅斯”又來了,港府方面也嚴陣以待,雙方已經擺開了陣勢。恒指暴跌,港元逼近弱方保證,香江樓市一片狼藉,香港的金融市場已經擠滿了國際做空資本,一番景致猶似98年重現。

98之景重現

98年金融危機後,香港近日再遭“股匯雙殺”局面。日內亞市早盤,港元對美元一度跌至7.8228,創2007年以來新低,進一步逼近聯繫匯率制度下,港府強行干預匯市的“紅線”。

更糟糕的是,早盤時間,美元/港元1個月和12個月遠期匯差擴大至500點以上,為2008年以來首次。港元12個月遠期合約今日一度下跌0.3%至1美元兌7.8904港元,超出港元在聯繫匯率機制下可以浮動的區間7.75-7.85港元,並創本世紀以來最弱水準。港元遠期曲線呈雷曼危機以來最陡走勢。港元2年期互換利率升23個基點至1.5000%,為2009年8月以來最高水準。

而在股市方面,恒生指數在早盤跌破19000點後,跌幅進一步擴大至4%,創四十二個月新低。恒生國企指數下跌5.3%,跌破8000點大關,創2009年以來新低。香港金融“股匯雙殺”的局面,猶似索羅斯重臨。

瑞信證券香港策略分析師陳李作為第一線目擊者,描述了香港市場最近發生的那些與1998年完全相同的景象。

海外基金重複98年做法,攻擊港幣聯繫匯率制度,同時做空港股和地產。金管局要保證匯率勾住美元就要拋售美元,其表現為資金外流,hibor(香港同業拆解利率)上升,導致香港市場整體利率上行引發港股下跌和地產需求下降。這些錢最終希望在港股做空上賺錢。恒生國企指數一單擊破8000點,可能引發ETF基金被動平倉,規模猜測是25億美金。加劇下跌。

回看1998年,索羅斯及量子基金席捲的景象,操作手法亦不外如是。當年,量子基金首先帶頭在外匯市場上拆借港幣,在港股市場上借入成分股,在期指市場累計期指空頭,買入大量看跌期,等合適的時候再集中在即期市場上拋售港幣,賣出遠期合約,拋售成分股等等。簡單來說,他們在初級。後來,隨著外匯市場的貶值壓力讓利率升高(銀行間隔夜拆解率從8%上漲到最高23%),股市受到間接打擊。逐步累積證券拋售和前期埋伏的大量看跌期權開始打壓股市。

有人把這個方式稱為“立體狙擊”。眾所周知的是,在當時,即使“陸港聯軍”在港匯市場反擊了海外資本,但在股市,恒生指數並未倖免,海外基金聯盟賺的盆滿瓢滿。

砧板上的聯繫匯率制度

在美聯儲加息後,香港資產呈持續外流趨勢。近期香港房價見頂後的快速調整令國際投資者對香港金融資產熱度減小,加劇短期資本流出。上述進一步疊加人民幣貶值以及A股下行,讓港幣貶值的三重壓力在瞬間形成共振,導致了港幣完全失重的行情。

日內晚些時候,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稱,香港能夠承受得住資本流動考驗,若港元跌至7.85,金管局將拋售美元。按照聯繫匯率制度,一旦港幣匯率觸及7.75/7.85的強/弱方保證,香港金管局必須出手干預,在匯市買入/沽售美元,保證港幣匯率處於7.75~7.85間波動。

為何香港要堅持聯繫匯率制度?

香港聯繫匯率始於1983年,其優勢在於能夠為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提供穩定的貨幣條件,有利於對外貿易的開展。在固定匯率下,貿易公司和投資者不再需要考慮匯率波動成本,這是吸引貿易和金融資本的重要條件。

當前香港經濟業態仍以金融、貿易、地產佔據絕對核心。如果希望保持香港在貿易和金融領域的國際地位,聯繫匯率制度仍然是最佳選擇。但是,固定匯率的缺點是完全喪失貨幣政策獨立性,即貨幣政策與該國或地區的基本面完全脫鉤。

從最直觀的數據來看,據香港統計局資料,香港貨幣供應M2在1997年僅為7萬億,而在2015年,這一數據已經激增到了130萬億。對比之下,美國貨幣供應近20年的漲幅在3倍左右,遠遠小於港幣的擴容。

而在經濟方面,2014年7月以來,美元指數升值24%,港幣盯住美元,也被動升值相同幅度。但是,在這一過程中,香港經濟是走弱的,資產價格是下跌的,與港幣的大幅升值相悖。

1998年以來,美聯儲調息48次。因為聯繫匯率制度的存在,美聯儲的每一次調息,香港金管局必須立刻跟隨調息。匯率、利率與貨幣供給之間有著較強的關係紐帶,在鎖定三者之一基準利率的情況下,貨幣、經濟基本面出現錯位,勢必會對匯率造成極大的衝擊。在聯繫匯率制度將匯率約束的基礎上,港幣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間的扭曲被加大,更易淪為國際資本攻擊的對象。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目前香港金管局的美元儲備遠高於港幣儲備,比例在1.7倍以上——“硬要守住匯率聯繫制度完全可行,可考慮到香港的經濟以地產、金融為主,貶值對香港經濟利弊如何還需思量。

回頭看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香港為了保持聯繫匯率而進行了慘烈的保衛戰,但付出的代價是房價下跌70%、股市下跌60%,匯率高估使香港逐漸喪失了競爭力,經濟增速在亞洲四小龍墊底。反觀最堅定放棄匯率的韓國,韓元在“東南亞金融危機”時下跌58%,但韓國經濟因此獲得了比較優勢,經濟迅速復蘇,以美元衡量的人均GDP仍然保持了8.6%的增長,並成為“亞洲四小龍”中當前最具活力的經濟體之一。

金融危機?想多了

如果港幣貶值壓力加劇引起國際資本合力做空,會不會出現98年的慘狀?從市場狀況來看,雖然香港金融市場問題多多,但遠未及“危機”的程度。

中信證券表示,對香港外匯儲備不足的擔心看起來是多慮,香港應該有能力捍衛聯繫匯率制。香港有近35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占GDP的比重高達113%,在全球都處於高位,不僅高於主要經濟體(中國大陸為GDP的38%),也明顯高於儲備高的小型經濟體新加坡(85%)。

回顧歷史,香港聯繫匯率制度最危險的時刻是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索羅斯為首的國際資本大舉做空港幣,但最終鎩羽而歸,聯繫匯率制度仍然得以維持。目前香港的基本面遠好於1998年,從基本面角度來講,香港維持聯繫匯率制度問題不大。

1998年,香港的經濟和資本市場均極端危險。一方面,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香港GDP增速從1997年的7%暴跌至1998年的-8%,失業率也從2%增加至6%;另一方面,香港股市從16000點暴跌至7000點,資本市場面臨崩盤。

現在,僅就基本面而言,目前香港的情況遠遠好於1998年,聯繫匯率制度的壓力要比1998年小得多。2015年香港GDP增速為2.4%左右,儘管較2013年的高點3.1%有所下滑,但仍然屬於香港2012年以來的合理波動區間。目前香港的失業率極低,2015年下半年失業率僅為3.4%,遠低於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香港就業仍為歷史最好水準。2015年儘管港股大幅下跌30%,但是跌幅遠遠小於1998年的60%。從基本面出發,港幣大幅貶值、打破聯繫匯率制度的可能性並不大。

即使以最壞的情況打算,如果香港遭遇金融危機,我們很容易聯想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大陸會不會像98年香港遭遇狙擊時一樣成為香港的後盾?很多人認為,香港金融市場出現危機的端倪,始於人民幣匯率波動,離岸、在岸人民幣匯價價差拉大造成的Hibor利率上行,間接給了海外資本“借題發揮”的口實。亦有海外分析人士指出,中國的外匯儲備正在被用於應對人民幣貶值壓力。中國央行自顧不暇,甚至樂見空頭力量在香港金融市場釋放。

不過,多數分析人士都不贊同這一說法。有私募人士表示:“大陸整體資本流動環境仍然相對封閉。香港是大陸與國際資本流動的橋樑,而港幣的匯率聯繫制度則是關係國內外資本流動的‘口子’。事關政治與經濟社稷,一旦發生危機,大陸不會坐視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