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里圈外 | 美食综艺已成红海 如何才能守住俘获观众的胃?

亚太日报

text

《中餐厅》开播至今,豆瓣评分5.9分,距离及格线还有一步之遥(截至8月19日),收视率也不及同样出自“芒果捞”且制作成本更低的《向往的生活》,如果以《向往的生活》为标杆,这部号称“打破传统棚内美食节目约束,推广中国美食文化”的“合伙人”式美食综艺是失败的。

放眼望去,美食综艺从10年前的寥寥无几增长到如今百花齐放——综N代霸屏,显然已经完成量的积累。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仍未出现一部堪称爆款的现象级美食综艺。那么,美食综艺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让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享受?

美食综艺的流变,乱花渐欲迷人眼?

美食综艺发展脉络

  

国内早期的美食综艺隶属于资讯服务类节目,以央视的《天天饮食》为代表。随后有地方卫视推出《厨神争霸》,将美食、竞技、娱乐元素融为一体,完成了从“做菜”到“厨艺”的升华。《美食美客-三人餐桌》、《时尚味私理》、《爽食赢天下》等节目从棚内录制到外景拍摄延伸,但类型上却相对单一。

2012年的《舌尖上的中国》爆红,这档美食纪录片燃起了观众对美食题材强烈的兴趣。各大卫视以及视频网站迅速抓住并打开了美食综艺这片红海。这一时期,个体在节目中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挥,比如爱奇艺推出的《明星爱厨房》、《美男私房菜》,将美食与博主、美男相结合。

从2014年—2015年,美食综艺的潜力得到全面释放。以《星厨驾到》、《十二道锋味》、《今天吃什么》、《幸福的味道》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美食节目在厨艺竞赛中加入了明星元素,从而大大提升了美食综艺的看点。自此,美食综艺进入了“大平台、大明星、大制作”的时代。

据统计,2012年几大平台主打美食的综艺节目不过5档,而到2016年已经超过17档。从去年至今,浙江卫视《熟悉的味道》将明星与素人结合,棚内和户外录制结合;湖南卫视依托《向往的生活》、《中餐厅》将“慢生活”提上议程;腾讯视频的《拜托了冰箱》持续发力、《饭局的诱惑》别致新颖、《黄小厨的春夏秋冬》有自主IP加持;爱奇艺的《姐姐好饿》定位独特、《吃光全世界》从棚内“走出去”;优酷视频的《穿越吧厨房》八卦美食两不误……

由此可见,电视台与视频网站制作的美食综艺在数量上势均力敌、平分秋色;定位上各有侧重,前者兼顾大众化,后者追求“小而精”,在特定细分人群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美食网综的发展势头更加迅猛,不容小觑。

纵观美食综艺的流变,梳理脉络可知:数量上,美食综艺大幅度上升,“乱花渐欲迷人眼”;类型上,突破了原有的单一节目类型,取得了多元化的进步;形式上,从“做菜”到“厨艺”到“厨艺+竞技+娱乐”,再到“大平台、大明星、大制作”积极入局之后的“美食+”模式;制播上也从原来的录播发展到了直播,甚至出现了直播+点播“双播”模式;外延上,也涵盖了游戏、电商、明星周边等各板块,美食综艺的兼容性可见一斑;而“人”在节目中的作用也从最初的“衬托”到“以人为本”……总之,多元类型叠加的美食节目不断给观众带了新鲜血液,制作者也在不断挖掘与美食相关的元素,带来更多可能性。

原创还是引进版权,有人模仿我的脸?

美食综艺在不断延长半径、拓宽版图的同时,“创意”成为制作者竞相争夺的关键所在。早期的美食综艺以“原创”为主,随后紧跟“引进”之风,各大平台加入了“版权”之争。但很多外来美食节目强调的竞争性在国内出现水土不服,相反,美食在中国土壤上的文化性和包容性逐渐突显,因此出现了一系列从本土文化出发的“原创”美食综艺。美食综艺回归“原创”的过程中,不乏打着“原创”名义抄袭的现象,令人堪忧。

“原创”阶段,国内涌现了《天天饮食》、《美食美客-三人餐桌》等主打“美食教学”的节目,但节目内容相对平实枯燥,缺乏收视动力。随着国产综艺迎来“引进版权”热潮,美食综艺自然也不甘落后。《星厨驾到》脱胎于欧美国家流行的厨艺竞赛模式,节目围绕“用美食传递爱”主题,讲诉明星与美食背后的故事,不仅围绕料理本身,更强调情感的“酸甜苦辣”,将正能量通过美食传递给所有人。

《拜托了冰箱》引自韩国JTBC电视台同名节目,深扒艺人的冰箱以及衍生出来的“私密”故事,并邀请厨师利用艺人冰箱里的材料进行料理比赛。这些引进节目在内容创意上区别于传统的美食教学节目,全新的内容与形态令观众耳目一新。

随着美食综艺的不断发展,引进版权已经无法满足观看需求。原创节目接踵而至,《姐姐好饿》邀请两岸三地人气最高的男神们参与录制,搭配搞怪天后小S的高人气。《熟悉的味道》是让美食和感恩主题相融合,明星委托人“回到过去”,与记忆中的味觉、场景和人重逢。《你看起来很好吃》以明星的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为主题,厨师将根据每位明星的喜好进行“量身定菜”,在充裕的时间和轻松的聊天氛围中进行厨艺秀。《吃光全宇宙》将美食与旅行进行叠加,从而使美食文化与不同的城市文化有了交集,再次拓宽了美食节目的内涵与外延。

这些原创美食综艺都有明显的“个性化”意识形态,“人”在其中占据主导,《姐姐好饿》缺“S”不可,《饭局的诱惑》依托于马东的“奇葩派系”,《黄小厨的春夏秋冬》换成“红小厨、绿小厨”均不可得。而且,视频网站开发制作的绝大部分美食综艺都倾向于“原创”。一方面是因为,节约成本,避开买版权的烧钱大战;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各自平台的特色,制作出符合平台调性的美食综艺。比如,《茜你一顿饭》《逛吃逛吃开饭啦》等都具有鲜明的“网生代基因”,基于细分受众的差异化美食综艺已经成为美食综艺的一大趋势。

回归“原创”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件彰显国之创造力的事情,但往往不小心就会被卷入“抄袭风波”。《中餐厅》被指抄袭韩国罗PD的《尹食堂》,同为“慢生活”家族的《向往的生活》被指抄袭《三时三餐》。由于“拿来”的综艺节目在别的国家已经有成功的经验,失败的可能性小,因此不仅更受国内电视台的欢迎,也更受投资方的欢迎。事实上,美食综艺要想持续赢得观众亲睐,还得专注内容本身的创新,推陈出新。

综N代大势所趋,同质化如何突出重围?

告别了“野蛮生长”的美食综艺正在变得成熟起来。除了幕后制作团队与内容呈现,成熟的另一个显著标志就是系列化成常态。《十二道锋味》播出了三季,收视率屡屡破1,前三季全网播放量分别为8.6亿,7.5亿,11.8亿。腾讯视频《拜托了冰箱》前三季播放量分别为6.2亿、3.6亿、5.8亿。爱奇艺视频《姐姐好饿》的前两季的播放量分别为4.3亿,3.4亿。可以看出,相比游戏类、亲子类,美食类综艺虽然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但播放量却不及其他门类。

“综N代”虽是大势所趋,但也面临求新求变等问题。比如《拜托了冰箱》以打开明星冰箱为切入点,再看《谁是你的菜》第三季,也有开林志颖、钟丽缇冰箱的环节。美食综艺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同质化。但我们知道,不管在任何行业,鲜有同质化内容“后来居上”者,同质化内容的竞争对各方都不利,极大地削弱了“综N代”的模式优势。

同质化的结果会导致美食综艺内容单一,使受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同时削弱了综艺节目的收视价值,降低受众的收视热情。拒绝同质化,寻找差异化内容才是“破局”的王道。

如何突破同质化困境?一方面,需要深耕垂直内容。无论是以烹饪厨房、民间美食、人气小店、饮食风俗、饮食特色等细分领域切入,还是与脱口秀、真人秀、竞技游戏等表现形式相结合,都是其深耕垂直领域的突破口;另一方面,还需要精准洞察用户需求。不管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要找准用户的痛点。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了解观众最在意美食还是情怀或者只谈八卦,又或兼而融之。根据受众需求来平衡节目内容和形式,打造个性化美食综艺品牌。

总而言之,美食是生活和情感最普遍的载体,挖掘这些与美食相关的元素能够丰富节目内容,而多元类型叠加也给观众带来了节目的新鲜感,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未来保证美食类节目不断更新变化的创新手法。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