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岡書店:抽離於喧囂銀座的一人一書一世界

新華社

text

森岡書店

(記者馬崢 方藝曉)一人一書一店,在繁華的東京銀座,略顯寂寞,但又多了一份喧囂中的寧靜。

41歲的森岡督行已經做了10年的獨立書店,他把自己的第二家店選在了銀座一幢有80多年曆史的老樓裏,一間小屋,幾平方米大,一週只賣一本書,辦一個展覽,這是森岡一個人的世界,也是他迫切想與世人分享的世界。

“歡迎來我家”

穿過熱鬧的歌舞伎座,走過兩個高樓鱗次櫛比的街區,退卻了香奈兒、蒂芙尼的奢華光圈,呈現在眼前的是一條寂靜的小巷,即使是銀座也有其質樸、素凈的一面。

森岡的書店就坐落在小巷中的鈴木大樓裏。他告訴記者,銀座這個地理位置對他一點也不重要,他看中的是這座充滿人文氣息的古樓。

建於1929年的鈴木大樓曾是著名雜誌《NIPPON》的發源地。這本由攝影大師名取洋之助、平面設計大師龜倉雄策與山名文夫等攜手打造的雜誌有力推動了攝影和平面設計在日本當代社會地位的提升。對於專注攝影與平面設計圖書的森岡來說,選擇這裡似乎是個偶然,但更是一個必然。

森岡書店外景

記者探訪森岡書店的當天,正好是女藝術家三宅麻衣的作品展,狹小的房間一共挂了5幅與其圖書《膜迷路》相配套的畫作。當被問起與在大書店做展覽的差異時,三宅說:“這個小書店仿佛就是森岡的家,他是主人,我是主客,走進來的人也許只是想跟我們打個招呼或是喝杯茶,我們彼此之間進行親切的交談,溫暖而舒適。”三宅認為小書店更能拉近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

沒有選擇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根據自己的興趣所在,森岡每週會為顧客推薦一本圖書。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乍一聽會覺得實在少得可憐,一週只賣一本書何以為繼?森岡說,他在創業之前曾在東京神保町古書街的一家書店打工。他發現顧客大多是迷茫地走進書店,面對海量圖書無從選擇,最後很可能挑到一本垃圾圖書。

他表示,自己在茫茫書海中為讀者精選一本好書,既能節省顧客的時間,同時也可以避免選錯書籍,也許沒有選擇才是最好的選擇。

為了使讀者能走進他的世界、走進他選擇的書籍當中,森岡經常會邀請作家到店裏和讀者進行交流,還會舉辦小型對話和畫展等等。三宅說,對於她這樣的藝術家,能夠將畫展和圖書同時在這裡展出最理想不過,許多業內人士也給森岡的經營模式豎起了大拇指。

森岡書店內

森岡表示,希望書店能成為讀者、作家和出版商之間交流的平臺。隨著其知名度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讀者、書商和出版界人士慕名而來,或是買書、參觀,從作家身上汲取養分;或是尋合作、找靈感,探討數字時代實體書店的出路。10平方米不到的屋子不大,但卻每天都在碰撞出大能量的思想火花。

最是那一縷書香

曾幾何時,在咖啡店的一隅、紅綠燈的路口、上班途中的地鐵上……人們手裏不再捧著書籍,取而代之的是手機、Ipad和電腦,網際網路正吞噬著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正是由於此,書店、報社、雜誌社的數量也在銳減。

很多人腦袋裏都有個大大的問號,實體書店真的會消失嗎?記者隨機在銀座街頭采訪,所幸得到的都是否定的答案。有遊客告訴記者,讀電子書時總發現少了什么無以名狀的東西,不能集中精力,漸漸發現是那縷書香,那個翻書的聲音,那種實實在在的紙質感,這是所有電子產品都無法帶來的體會。

森岡說,大型書店的數量確實在不斷減少,但是在日本、新加坡、中國等地,獨立書店的數量卻在不斷增加。這些勇於創業的人有獨到的見解,他們的書店往往也有自己的主題,為作家和讀者提供交流的平臺,自己的書店也是如此。

當被問及書店目前的盈利情況時,森岡還有些害羞,他告訴我們這是個秘密。然而攀談中他已無意識地透露出些許線索。他說,經營狀況好的時候,一週可以賣掉250本左右的書,差的時候可能只有10本,他相信隨著獨立書店逐漸被人們接受認可,未來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