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安倍無真正外交成果 難稱"一強"

參考消息網

text

【亞太日報訊】據參考消息網10月28日報道,日本《選擇》月刊10月號刊登題為《“安倍一強”的虛像》一文。文章稱,自民黨總部八層的大廳是該黨權力鬥爭的像征。2012年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中安倍正是在這裡通過最終投票反敗為勝,力壓石破茂而登上總裁之位。三年後的9月24日下午5點多,在這裡召開的自民黨兩院議員全體會議上,安倍實現了無投票連任。

文章稱,不知何時開始有一種說法,即安倍的登頂得益於“一強多弱”的日本政治現狀,但安倍果真是“一強”嗎?還是實際上外強中干,徒有其表?此次兩院議員全體會議已有陰影,420名自民黨籍眾參兩院議員中僅有370人出席,且安倍的致辭一結束就有人早早離場。

其實在安倍政府賭上政治命運的安保法案9月4日在眾議院審議面臨大關卡時,陰影就已顯現。其時,決定安倍能否連任的總裁選舉將在4天後的8日公布候選人。各報紙、電視台的政治報道都聚焦於這兩大事件,但這時卻出現了意料之外的政治問題。其導火線是當天《讀賣新聞》晚報的頭版頭條報道。

《減輕食品的消費稅負擔》——看似不起眼的一條經濟消息意外撼動了安倍的陣腳,凸顯出安倍政府的脆弱性。《讀賣新聞》報道的是財務省反復斟酌的新減稅制度,被稱為“財務省方案”。不叫“政府方案”而叫“財務省方案”,正暴露了首相官邸的態度曖昧。

2012年安倍重任首相之後,即按照“親安倍”和“反安倍”來對媒體進行區別對待,以維持在黨內、官僚群體和國民輿論中的影響力。《朝日新聞》《每日新聞》《東京新聞》三家在京報紙和全國地方有力報紙在安保政策、近鄰外交和歷史認識等問題上一直與安倍政府對峙。《讀賣新聞》和《產經新聞》則是安倍的支持者。其中尤其以《產經新聞》最知安倍心,但其發行量和發行地域廣度都無法與《讀賣新聞》相比。讀多種報紙的人越來越少,《讀賣新聞》與安倍漸行漸遠可能對媒體的平衡產生決定性影響。最終,屈於報界大老的壓力,安倍未經討論就擱置了“財務省方案”。雖說媒體的影響力超乎一般,但能夠令首相屈膝遷就也實在令人咂舌。由以上可見,所謂“一強”徒有虛名,安倍政府實際上外強中干。

自民黨總裁選舉也出現了類似情況。最後關頭讓前總務會長野田聖子參選不成,正是安倍自信不足的表現。取得參選資格需要20人推薦,野田曾對身邊人表示已經得到足夠支持。“但公告前一天推薦人就在我眼前接到官邸的電話”,野田身邊人表示。可見官邸是如何致力於釜底抽薪。

文章稱,安倍政治的特點是非常重視包裝、命名等外表。“安倍經濟學”“俯瞰地球儀的外交”“戰略互惠關系”等名目繁多,但從上台至今千日有余卻沒有拿出真正的外交成果。將安倍推上首相候選人之位的朝鮮綁架人質問題也完全沒有進展。

連任總裁的安倍力稱“安倍經濟學”進入第二階段,宣布要射出“瞄准希望和夢想的新三支箭”——“強健的經濟、育兒支援和社會保障”。首相再次驅使他擅長的平板電腦看圖說話,羅列了“一億總活躍計劃”“GDP600萬億日元”“出生率提高到1.8左右”等數字,強調要將政策重心由安保轉向經濟。但第二屆安倍政府上台之初射出的三支箭到哪兒去了?安倍羅列的數字有何根據?看上去只是一些虛數而已。“虛”不論如何累加也終究是“虛”。進入第二階段的安倍政府的空洞化日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