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相册 | 惊雷第一声

亚太日报

text

一个初冬的黄昏,18位衣衫褴褛的农民去赶赴一场危险的行动。

这次秘密集会,就为了四个字——“分田单干”。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可是有坐牢的危险。

碰头会一直持续到半夜。他们分别在这份“托孤”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

谁也不敢想,这串红手印将化为一声春雷唤醒沉睡的大地。

那时,“文革”十年浩劫刚刚结束,极“左”思想仍像枷锁一般禁锢著中国。

严重平均主义死死捆住了农民的手脚,大家毫无生产积极性,人越干越懒,地越种越薄,粮越收越少。贫穷和饥饿笼罩著这片土地。

1978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加剧了农村饥荒,小岗村民被逼无奈,不得不铤而走险。分田单干的做法可以用一句顺口溜来概括:“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清晰的责、权、利划分,立即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出现了男女老幼齐下地的火热劳动场面。

这个秘密被18户农民严严实实地藏了起来。然而,到了春天,长势喜人的秧苗却“洩密”了。

1979年4月的一个下午,听到风声的县委书记陈庭元来到小岗村一探究竟。摆在他面前的是像棋盘般整齐的花生地,如果还是“大呼隆”式的劳动,绝不可能干得这麽好。

陈庭元也不是没有担忧过。但是他说,小岗这麽干,只不过是想吃饱饭嘛!就算错了,对全域也没有多大影响。

在那个阴霾未散的特殊时期,小岗村的改革显得如此弱小,哪股风都可能将它吹灭。凤阳县对外玩起文字游戏,称之为“大包乾”,回避了“到户”二字。 可是,上级领导是什麽看法呢?

省委书记万里来了,陈庭元试探著作了汇报。消息又传到中央,是邓小平同志一锤定音。

以小岗村为逻辑起点,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党的领导下推动了一次又一次突围,解放了被落后制度束缚许久的生产力。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岗村。

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渐次展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该有怎样的新作为?这是小岗人面对的时代之问。

本视频内容由新华网亚太有限公司制作并授权《亚太日报》发布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