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28日電
題:“新常態”思維指導中國從容應對複雜經濟形勢
新華社記者劉斐
李雲路
韓淼
正處於經濟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和改革攻堅“三期”交匯特殊階段的中國,將以什么樣的態度應對來自這三方面的挑戰?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的“新常態”思維,為其指明瞭方向。
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本月在河南考察時指出,中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經濟學者馬光遠表示,新一代決策層以“新常態”定義當下的中國經濟發展階段,並通過“新常態”透視中國宏觀政策未來的選擇,絕非“一時興起”,而是深思熟慮之舉。
分析人士總結習近平提出的“新常態”有三個核心特質,即增長速度的新常態、結構調整的新常態、宏觀政策的新常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近兩年,中國經濟增長都是以7.5%為中位線上下波動,但不會偏離太遠,這是一種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常態。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說,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較突出,前期累積的失衡因素迫切需要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將成為中國改革的新常態。
習近平上月底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要堅持現有政策基調,創造良好發展預期和透明宏觀政策環境。
如今,中國的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也面臨經濟放緩、消化產能過剩任務繁重、內生動力不足等困難。尤其是當增速換擋期、轉型陣痛期和改革攻堅期這三方面相互作用後,更增加了宏觀調控的難度。
“三期交匯的關鍵還在於改革‘攻堅期’。”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匡賢明說,“只要改革有了重大突破,無論是增長換擋還是結構調整都會有明顯進展。”
值得關注的是,在提及“新常態”後,習近平進一步指出要“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如今,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已過近半,但經濟數據表現並不亮眼,工業、投資和消費等數據增速都有所下降,影子銀行、產能過剩、債務負擔等痼疾仍未消解……
“這些都是階段性和短期的困難”,盧鋒認為,不能因為有困難和問題就過於激進地採取強刺激措施,導致短期效果明顯卻不利於長遠的後果。
“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源於改革的自信。”匡賢明表示,這意味著,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中國將有更大的容忍度,堅持轉變發展方式不動搖,堅持改革不會動搖,在宏觀調控政策上有主心骨、保持定力。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指出,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是保持經濟總量平衡,促進重大經濟結構協調和生產力佈局優化,減緩經濟週期波動影響,防範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穩定市場預期,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這份決定被認為是指導中國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期發展方向的綱領性文件。其後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明確,保持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積極推進重點領域改革。
此間接受採訪的宏觀經濟學者指出,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要求中國執政者有“新常態”思維,只有在應對經濟局勢變化時保持平常心態,才不致宏觀經濟追求短時效果而急功近利、微觀經濟難測政策變動而無所適從。如果不能以平常心態對待經濟發展變化中的“新常態”,則會令中國重走過去老路,給未來實現新發展帶來隱患。
當然,適應“新常態”並不是說不要有作為,習近平強調在戰略上保持平常心的同時亦指出,戰術上要高度重視和防範各種風險,早作謀劃,未雨綢繆,及時採取應對措施,盡可能減少其負面影響。
專家普遍認為,政治局研判當前經濟形勢時提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這五大關係正符合習近平的戰術要求,而處理好這五大關係,正需要執政者具備一個適應“新常態”的平常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