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強制讓你過“六一”,背後原因是什麼?

鈦媒體

text

【亞太日報訊】毫無疑問,這個兒童節,支付寶搶到頭條了。今天,打開支付寶,你就會發現,自己的名字後面被強加了“寶寶”二字。網民反應如下:

“不告知就改名,還以為賬戶被黑了。今天能改我的名,明天會不會改我的余額?”

“簡直腦殘,好好乖乖做個網絡錢包不好麼?之前做社交,現在改用戶名,在幾次誰還能放心與快遞使用支付寶了?”

“不給禮物就別亂改。”

“平時那麼多人要認馬雲當爸爸,現在人家終於稱呼你為寶寶了,又有人不樂意了。”

“更惡心的是,這兩個字還沒法刪除,6.1-6.5號部分服務器升級暫時無法修改頭像、昵稱。”

一個很明顯的事實是,作為一個涉及到支付、交易的軟件,在兒童節毫無預兆地擅自修改用戶名字,並且用戶無法自己修改回去,這個做法是絕對的錯誤。

這背後,是支付寶對社交的緊迫感、壓力感和危機感。

三個壞結果和三個原因

首先,支付寶是一個支付賬號,綁定的是銀行卡,用戶是用來交易的,正如前面網友的反應一樣,不知情的情況下名字變了,還以為自己被黑了,這種做法只會增加用戶的不安全感,對支付寶沒有任何好處。即使知道了是支付寶官方修改,那也會給人帶來一個信息:支付寶可以在後台修改我的用戶名。這個感覺是非常不好的。會增加人們對支付寶的不信任感。

另外,不經用戶同意就修改用戶名,對用戶來說是一種冒犯。這當然算不上侵犯隱私,但用戶會覺得支付寶手伸得太長。對於一個服務用戶的軟件來說,把握好和用戶的尺寸是最重要的。用戶名說改就改,還改不回來,用戶的體驗是非常糟糕的。

其次,一刀切地修改用戶名字,破壞了用戶的自主感、參與感。雖然說網絡娛樂化越來越強,在去年,寶寶心裡苦,“寶寶”這、“寶寶”那的自稱很風靡,並不是所有用戶都喜歡被稱寶寶,尤其是一些嚴肅的商業用戶,用戶喪失了選擇權,是會激起逆反心理的。而且支付寶這麼做有點像國企作風。

總之,站在用戶角度,這是一個極其負面的動作。對用戶的安全感、體驗、選擇權都是一次冒犯,是一個減分項。

那麼問題來了,這麼糟糕的決定是如何出來的呢?或者說,阿裡也不傻,做出這麼糟糕的決定,背後的考慮是什麼?我認為,支付寶出此昏招,背後有三個可能的原因。

第一,是要增加支付寶的溫度,強化社交屬性。大家都知道,社交一直是馬雲的心頭病。2016年春節,那次被證明失敗的集五福活動,是支付寶為了拉動社交,要支付寶用戶添加好友的苦口婆心之作。活動沒增加多少用戶,也沒有能夠帶動多少社交,營銷效果也不好。社交的確是馬雲的心病。這次在用戶名上增加寶寶二字,為的是在原本冷冰冰的交易屬性上增加溫度。雖然你可能覺得這跟社交沒啥關系。

第二,增加支付寶的活躍度,說實話,用支付寶這麼多年,我一直就沒注意自己的名字是什麼。因為對於支付寶,我最關注的是安全,至於個人名字,因為可以隨意修改,所以在安全考量上無足輕重,並不關注。這次強行加上寶寶二字,很多人會可以點開“我的”去看自己的名字有沒有被修改,無疑會增加活躍度。

第三,那就是刷存在感。趁著六一兒童節,增加支付寶的被關注度。這一點,對於已經有海量用戶的支付寶好像不怎麼需要。

但很顯然,這三點能帶來的效果幾乎是微乎其微的。支付寶活躍度增加,多被點幾下,在兒童節刷刷存在感,對於支付寶有意義嗎?另外,改名字增加支付寶社交屬性的幫助也不大。

馬雲要社交,但缺產品經理

我很好奇的是,這次修改名字的活動,是支付寶什麼部門發起的?如果是單純為了強化社交屬性,可能是產品部門決策的,但如果是為了刷存在感,搞一波話題營銷,那應該是市場部門和技術部門的合作。但是無論如何,這次強制修改用戶名事件,以及在過去幾個月來好幾次的公共失敗案例,反映的是阿裡僵化的機制和並不熟悉C端用戶的產品部門的笨拙。

阿裡在2016年春節搞了集五福活動,其實是非常失敗的。一億多人參與,積極加好友、集五福,最後只有80萬人能夠集齊五福,拿到270元,中獎概率只有0.8%,而且金額不高。這那些只集到了四福的人沒有任何獎勵,而且其實能集到那四個福,也是需要花耗力氣的。在傳統的春節,發財大吉的日子,白忙活一場,不符合中國文化,也不符合用戶思維。

另外就是前幾天發生的公開挑釁微信事件。阿裡釘釘在報紙頭條按暗示微信不安全,報頭刊登李女士“在某群被詐騙85萬元”,這其實是非常惡劣的公關事件了。

幾件事聯系起來,你會看到,阿裡如今的對外風格,已經變得充滿戾氣和自我。並且幾乎完全沒有用戶思維。長此以往,只會讓用戶越來越遠。

事實上,這也是阿裡一直邁不過去的坎兒。

互聯網界一直有句話,叫騰訊做產品、百度做技術、阿裡做模式。的確,在商業模式的構建和打造上,馬雲是長袖善舞的。針對商戶服務,是阿裡的起家的根本,也是阿裡的擅長。而在商業的布局上,淘寶、天貓、支付寶,以及現在的釘釘,和阿裡對外的投資並購,馬雲可以說是走在了前面。但是一有了微信,有了微信的支付和紅包,阿裡便有些亂陣腳。

阿裡的恐慌在於,微信的高頻應用和社交屬性,使得微信在支付上呈奮起直追態勢。不久前,微信轉賬收費,更是直接催發了微信支付的活躍度。微信以社交場景切入紅包,並且以紅包帶動支付,形成了良性循環,社交對支付形成巨大的、持續的拉動作用。這是阿裡最忌憚的。

因此,支付寶瞄上了社交,近年來的很多行為,都是圍繞社交而做的。但是,正如前面所說,產品是騰訊的強項,阿裡強在商業模式上。在支付寶幾次的強制推動社交行為上,你發現他完全沒有搔到癢處。集五福忽視了用戶的感受,或者說估計錯了用戶的需求,這次強制位用戶名添加“寶寶”,不但給用戶的體驗不好,還削弱了支付的安全感。

一句話,支付寶要做社交,重點發力點當然是在產品設計上、在用戶體驗上,但是這方面一直是阿裡的弱項。而且,近幾次的活動,生硬自我、先入為主,屢出昏招,讓人感覺阿裡產品部門對用戶體驗幾乎完全無感。而且讓人感覺支付寶已經有些托大,面對用戶有了傲慢感。這是非常糟糕的趨勢。

這種急切的背後,也許是阿裡作為大公司進行KPI考評帶來的壓力,但事實上證明,這種急切帶來的戾氣,對阿裡的產品提升是無效的。

這次強制修改用戶名的背後,看似莫名其妙,其實是阿裡產品部門產品思維、用戶思維缺失的表現。強制用戶過節,支付寶寶心裡是苦的。而反映出的阿裡的僵化,馬雲當警惕,阿裡不能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