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暴跌貨幣貶值 金融危機重返?

一财网

text

【亞太日報訊】該來的還是來了。在剛剛過去的一周,全球股市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黑暗的一周。

一個全新的詞彙在資本市場傳播:capitulation,翻譯成中文叫“投降式拋售”。

這種“不做任何抵抗,連就地臥倒裝死的敷衍動作都懶得做的直接繳械投降”,有點像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但更多的觀點認為像1997年~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到底是“金融危機”這個幽靈又飄然而至?還是過去七年由量化寬鬆堆砌的資本市場泡沫,早晚面臨破滅而露出原形?各國“央媽”的“彈藥庫”究竟還剩多少子彈可用?

黑暗一周

新興市場股市今年已下跌15%,多個國家貨幣兌美元創多年來新低,貨幣貶值幅度在3%以上的新興市場經濟體高達17個。過去兩個半月,A股指數下跌了32%,恒指下跌了21%。上周,上證綜指和深證綜指均跌近12%。

繼亞洲股市遭遇重挫後,上週五歐美股市也遭拋售。

歐美股市上周跌逾5%,其中道指和標普500指數全周跌幅達5.8%,標普還跌破了2000點大關。此前被看好的歐股也陷入困局——泛歐績優FTSEurofirst300指數上週五大幅收低3.40%,報1427.13點,是2011年11月來表現最差的一日,周跌幅創4年之最。

英國富時100指數上周下跌超10%,打破自4月27日以來以7103.98點收盤的紀錄。

美銀美林21日表示,過去一周,全球股市資金流出規模高達83億美元,為15周以來的最大規模。

石油及大宗商品也受到很大衝擊。原油合約在連續8周走低後,上周繼續下跌3.5%。這是自1986年原油價格連續10周下跌以來,下滑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

跟蹤22種大宗商品價格的彭博社全球商品指數跌至本世紀初曾出現的水準。

基準鐵礦石價格已經跌至每噸56美元,還不到2014年1月曾達到的每噸140美元的一半。

8月22日,傳媒大亨、新聞集團總裁魯珀特·默多克就目前市場和經濟的危險發出警告稱,不僅是股票價格正在下跌,而且新一輪全球危機可能也已迫在眉睫。他還說道,如果全球經濟正在走向衰退,那麼各大央行的寶貴“彈藥”已所剩無幾。

宏觀環境更像1997年?

在記者採訪的多位元人士看來,這次危機其實並不像2008年次貸危機,而更像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不過到底會否重演深度危機,市場也有不少爭議。

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昨日表示,繼內地股市最近出現大幅波動之後,美股在上周也出現了自2011年以來的最大單日調整,港股勢必會受到影響。金融市場目前的狀況非常敏感,無論是政府和投資者,都必須謹慎行事。

方正證券策略分析師郭豔紅向記者表示,目前的危機類似上世紀90年代,和2008年完全不同。2008年那輪是全球市場同步繁榮後的崩盤,而上世紀90年代是不同國家週期階段不一樣,美國加息預期導致的資金流動,市場失衡。

投資人士溫天納也認為,現在的危機有點像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危機從亞洲貨幣貶值潮開始,從而影響到了全球市場。

在過去的一年裡,馬來西亞林吉特兌美元接近貶值25%,而印尼盧比也貶值了至少15%。眼下,這兩種貨幣的匯率均居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最低水準,而且損失將繼續擴大。

不過,郭豔紅認為,目前重演2008年的概率非常低,重演上世紀90年代的概率也很低,最關鍵的一點在於外部債務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一直在降低,全球經濟體顯然吸取了上世紀80年代拉美和90年代東南亞的教訓,就算有衝擊,但力度小於歷史上的兩次。

溫天納也稱,這次危機未必會重演2008年9月的大暴跌。

QE撐起的泡沫?

近兩年來,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始終在警示美股泡沫,狂歡的市場似乎直到今時今日才略微醒悟。

早在去年10月,席勒便為《紐約時報》撰文稱,“目前的美股價格已經過高,CAPE(週期調整市盈率)指標之高令人擔憂。”

席勒當時指出,CAPE已達25倍,而20世紀均值僅為15.21倍。自1881年以來,僅有三個時期的CAPE超過25倍——上世紀20年代晚期,即1929年股市崩盤前夕;上世紀90年代末期,即網路泡沫化之前;2007年10月前,次貸危機隨即爆發。

美銀美林稱,過去七年,推動股市上漲的一直就是央行寬鬆政策,而非企業表現。2015年二季度,美國企業每股收益同比下降5.3%,歐洲企業下降3.1%,新興市場下降5.8%,日本增長15.8%。

簡單而言,流動性過剩導致了2015年市場出現超額回報。現在風險資產沒有理由出現牛市。

隨著國際油價近期連創新低,國際石油巨頭的業績也遭遇滑鐵盧。埃克森美孚、BP、殼牌、雪佛龍和道達爾五大國際石油公司日前紛紛發佈2015年中報,上半年業績平均同比下滑54.38%,BP更是由盈轉虧,半年虧損32億美元。

清溪資本合夥人司徒捷對記者表示,股市因為前幾年的QE政策,已經透支了未來的增長空間。今年以來,除了為數不多的幾檔股票表現搶眼,托起美股牛市的假像之外,其他股票已經開始出現上漲乏力的現象。

當然,中國對美股的影響也不能忽略,尤其是美股市場中的大型跨國企業和中概股。專注中概股的紐交所資深交易員馬克·奧托(MarkOtto)向記者表示:“中國宏觀經濟面和企業前景是國際投資者的兩大關注點。”

就大型跨國企業而言,中國市場是其重要利潤來源之一。此前,人民幣一次性貶值3%,且中國增長面臨下行壓力,這都將對公司利潤造成影響。

以美國的蘋果、穀歌、微軟,以及中國的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在過去十年叱吒風雲,全世界掀起一波移動互聯網熱潮,而這在2015年中國創業板“互聯網+”熱潮炒作中達到了頂峰。

不過隨著蘋果以及BAT等公司業績不如預期,股價不斷走低,中國創業板的“互聯網+”風光不再,似乎互聯網熱潮又來到一個十字路口,這一切也讓人想起2000年科網泡沫的破裂。

如百度、阿裡巴巴等“巨型股”通常被美國市場與中國經濟前景畫上等號。上週五,中概股繼續下探,半數個股跌幅超過2%,藍汛通信暴跌34%,斯凱網路跌11.89%,阿裡股價跌回發行價。

全球“央媽”還剩多少子彈

時至今日,全球投資者都不得不問——新一輪危機是否瀕臨爆發?更關鍵的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都可以盡情推行QE救市,而此刻,招數已盡的“全球央媽”還能怎麼辦?

絕望之際,總有高人現身支招。被CNBC評為十大金融博客之一的OfTwoMinds博主CharlesHughSmith最新發文稱,全球央行要迅速行動,聯手買入資產,儘管言辭略帶嘲諷,但在深陷絕境時,哪怕是一根稻草也會受到爭搶。

他進一步表示,如果仍不見效,接下來就選一家央行放風說要討論擴大QE。要知道,美聯儲為期6年的三輪QE,推著美國三大股指漲了近3倍;日經指數也因為QE一路狂飆,直到今年突破了兩萬點大關。

儘管聽來不乏道理,但要讓全球影響力最大的美聯儲再度推行QE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倫·斯科爾斯(MyronScholes)近期接受記者專訪時就表示,“美國低利率已經持續太久了,失業率在年末可能跌破5%(遠低於原定6.5%的加息門檻)。儘管經濟資料疲軟仍存,但現在已經有所恢復,因此我認為美聯儲9月加息的可能性極大。”

當然,近期人民幣“一次性”貶值3%、新興市場“競爭性貶值潮”加劇,這也使得美聯儲推遲加息的預期升溫。

根據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7月會議紀要,其釋放的信號帶有鴿派色彩,多數委員認為,加息的條件尚未成熟,但正在接近那個時點。美國聯邦基金利率期貨價格顯示,美聯儲在12月份FOMC會議上首次加息的可能性上升至66.9%。

不過,推遲並不代表會有QE4,因為這同央行的信用(credibility)密切相關。

歐洲央行方面,儘管歐元區經濟在3月9日萬億QE啟動後不斷復蘇,但前景仍撲朔迷離。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宏觀經濟研究主管章俊對本報表示,歐元區這樣的貨幣聯盟面臨所謂的“三難困境”——它們無法在保護國家財政獨立性的同時,追求跨境金融一體化並維持金融穩定。

東證期貨元濤也對記者表示,歐元區邊緣國家急需流動性,但對於供給提供者德國而言,其最大的市場就是歐元區,其他國家被動地成了德國的逆差國,德國對於歐元貶值缺乏動力,也不會支持歐元區解體(因為無法享受到歐元帶來的潛在貶值利益)。因此,歐元區復蘇也成了一個艱巨的任務。

近期,可供市場測探全球央行意圖的場合可能就是將於8月27至29日舉行的JacksonHole全球央行年會,2015年主題為通膨動態與貨幣政策。不過可惜的是,美聯儲主席耶倫將缺席會議,這也將是3年來美聯儲主席第二度缺席。(一財 周愛琳 李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