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在石家莊建華大街,機動車在濃霧中行駛。當日,河北省石家莊市出現濃霧天氣。 大霧已導致河北省境內7條主要高速公路部分路段關閉,石家莊機場也因能見度低致使多趟航班延誤。 新華社發。
** 中國北方在濃霧中掙扎**
【美聯社北京1月29日電】今天,有害的嚴重污染兩周來第二次把北京籠罩在霧霾中,迫使航空公司因能見度差而取消航班,促使市政府提醒居民待在室內。
首都建築物的輪廓隱入白霧中,步行的人們戴上口罩,避免吸入這種濃重的刺激性空氣。美國大使館公佈的資料顯示,最有害的污染物之一PM2.5的濃度為微克/立方米,比世衛組織規定的24小時安全水準高20多倍。
市政府建議居民盡可能待在室內,因為污染“嚴重,還說由於無風,霧霾很可能無法迅速消散。
中國東部部分地區能見度不足米。國航取消了北京機場進出港國內航班14個。
【法新社北京1月29日電】中國北方大部地區的居民週二在令人窒息的污染中掙扎。北京空氣污染指數爆表,警報稱霧霾要到週四才可能散去。
首都市中心能見度降至200米左右。儘管政府警告市民如非絕對必要應留在室內,但許多過往行人仍戴著口罩在陰暗的霧霾中穿行。
記者走訪了北京一處辦公室,20名職員戴著防毒面具在辦公桌前工作,污染的空氣持續兩天籠罩中國大部分地區。在受影響嚴重的河南,有車輛上午開著大燈在霧霾中照亮前路。鄭州機場個航班取消。山東青島主要機場一度被迫關閉,20個航班取消,近2000名旅客滯留。
這是今年至少第4次有如此濃密的霧霾籠罩中國北方,連官方媒體都一再表示憤怒。
【德國《時代》週報網站1月28日報導】在大清早,北京的空氣有幾小時是清新的,地平線上可以看到西山。但早晨的交通剛一啟動,天空又陰沉起來。空氣中有股硫黃和煤炭混合物的刺鼻氣味。200米外的高樓只能看到輪廓。行人用袖子捂著嘴,以免吸入危險的霧霾。這種情況在北京已持續三周。
在北京及華北和華東大部分地區,從很多年前起微塵就已成為家常便飯。但現在,中國官方測量的污染值還是讓中國公眾震驚。
幾周以來,北京的醫院報告說患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疾病的人不斷增加。協和醫院一位醫生說,髒空氣對老人的影響尤為嚴重。他們當中很多人忽視了警告,仍按老習慣到戶外晨練,“空氣是一場災難。
高濃度的顆粒物早就不再僅僅限於大都市,而是存在於全國各地。在中國500個大中城市,只有不到1%達到世衛組織制定的空氣品質標準。全球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有7個在中國。
【路透社北京1月29日電】為迎戰危險的空氣嚴重污染問題,北京臨時關閉了103家重點排汙企業,並停駛30%的公務用車。
北京的污染問題已引發公眾的廣泛憤怒,但這些臨時措施只會持續到週四。
【彭博新聞社網站1月29日報導】從2月日起,遭受前所未有的嚴重空氣污染的北京將提高新增車輛的排放標準,使之達到最嚴格的歐盟標準。
北京有500多萬輛機動車。廈門大學專家林伯強說,提高排放標準“肯定將有助於幫助減輕北京的污染。
【美國自由亞洲電臺網站1月28日報導】題:中國尋找霧霾原因
中國正逐步改變其經濟增長模式,從投資主導轉向消費主導,但初步取得的效果似乎是在令污染增加而非減少。
中國各大城市已出現最嚴重的霧霾。空氣污染與消費主導型經濟間的關聯並不僅僅因為中國對高污染能源煤炭的依賴。中國新一波消費帶來了洪水一般的私家車,使污染源擴大。專家說,汽車尾氣已取代工業污染,成為各大城市霧霾的最主要來源。
城市化和住房被視為發展消費經濟的基礎,但初期的效果可能與投資主導型經濟增長非常相似。美國全國亞洲問題研究所專家米卡爾·赫伯格說:“要完成這些城市發展任務,必須有鋼鐵、水泥、玻璃、化工製品、重工業及電力,這一切都會拉動煤炭消耗。真正降低能耗的是向服務業占更大比重的經濟模式轉變。中國可能仍需5至10年才能感受到經濟轉型的環境效益。
【德國《時代》週報網站1月28日報導】題:北京還要屏息至少20年
中國粉塵污染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量消耗煤炭。“雖然中國從多年前起就大量投資可再生能源,但大部分能源仍來自煤炭,綠色和平組織專家周榮(音)說。今冬還有個問題:東北最低氣溫達到零下30多度,很長時間以來都沒這麼冷過。額外的取暖需求推高了煤炭消費。
另據綠色和平組織計算,像北京等城市機動車對空氣污染的“貢獻率為20%左右。北京市許諾到今年底將淘汰老舊機動車18萬輛。到2030年,北京的PM2.5濃度要達到不足50微克/立方米這樣的標準。
周榮認為這個目標“缺乏雄心,儘管她理解為什麼政府不能一夜之間關閉所有燃煤發電廠。因為中國仍是個發展中國家,中國還存在持續的城市化進程:只要未來20年還有數以百萬計的人湧入城市找工作,對鋼鐵、水泥和化工產品的需求就仍很高。這些產品來自污染空氣的重工業。任何工業國家都必須經歷這個進程,但周榮認為,北京人到2030年才能再次無憂無慮地呼吸空氣,時間耽擱得太長了。“中國人在某個時候也會失去耐心。
須防危及中國經濟奇跡
【美國《財富》雙週刊網站1月28日文章】題:中國的環境:經濟死刑(作者克雷爾蒙特麥克納學院教授裴敏欣)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環保人士、經濟學家和中國問題學者一直都在對中國即將到來的環境災難發出警告。這樣一場災難最終在今年1月中旬以一種引人注目的形式出現了——厚厚的一層有毒污染物籠罩住了中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使得北京的空氣無法呼吸。
對於中國政府來說,這不過是又一次警鐘。所有人都在想的一個問題就是,北京是否最終會鼓起足夠的政治意願採取政策措施避免一場生態災難,這樣一場災難無疑將導致中國經濟奇跡的終結。
從目前的資料來看,中國的環境惡化程度已經非常令人震驚。想想看:世界銀行在2007年的一份報告中估計,污染帶來的損失達到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5.8%,其中包括過早死亡、衛生保健開支和物質損失。據估計,單是空氣污染一項每年就造成70萬人死亡。10條主要江河流域的監測站資料顯示,40%的水資源被污染。土壤污染正威脅著中國的食物鏈。
考慮到幾十年來對環境的忽視和中國對煤炭的嚴重依賴,很難讓環境迅速發生顯著改善。然而,中國政府可以採取全面措施進行環境保護,其中包括制定更嚴格的環境標準,改變現有經濟政策,增加環境領域的投資,動員媒體和民間社會參與到環保事業中來。
以現代的污染控制技術改造中國以煤炭為燃料的發電廠將會大大降低有害污染物的排放。對汽車和其他交通工具採取更高的清潔能源標準肯定也會帶來一定作用。目前城市污染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由車輛造成的。
中國需要將經濟發展重點從能源密集型產業向更節能的高技術服務行業轉變。
中國還需要加大對環境領域的投資。目前,中國每年在環境保護上的投入為91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這還遠遠不夠。為了彌補過去投資不足帶來的後果,專家認為,中國需要將國內生產總值的2% -4%用於環境保護。
不幸的是,這些政策改進——嚴格執行環境標準、產業政策轉變、提高環保開支——都不會帶來根本性的改變,除非中國政府變得越來越樂於提供消息增加透明度,並允許媒體和民間社會在環保問題上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迅速果斷地採取行動的理由是確鑿的。問題是中國的執政黨是否將真的採取行動,無論是為了這個國家還是其自身的長期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