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6月2日電
題:寧夏生態修復一千多萬畝移民遷出區
新華社記者
趙倩
陡峭的山坡上依稀還可以看到土坯房的殘垣,而昔日裸露的黃土地已被低矮的樹苗扮綠。地處中國西北生態脆弱區的寧夏正在實施一項大型生態建設工程,對一千多萬畝移民遷出區土地進行生態修復。
“這裡種的以山桃、山杏、檸條等本地樹種為主,成本低,也易成活,你看這是去年秋天剛栽的,加上今年雨水好,樹木的成活率在90%以上。”寧夏固原市彭陽縣林業局項目辦主任袁國良指著不遠處的山頭告訴記者,彭陽縣是寧夏生態移民規劃的重點區域之一,計劃5年內修復土地64萬畝。
包括彭陽縣在內的西海固地區是近些年寧夏實施生態移民工程的重點區域,因為這裡曾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據自治區林業廳介紹,自2001年開始,寧夏先後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移民、中部乾旱帶縣內生態移民和“十二五”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規劃到2015年移民遷出區退出土地將達到1271.1萬畝。
“生態移民遷出區基本都是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生態功能區,生態區位極為重要,如此大規模的移民搬遷、土地退出,若不及時採取植被恢復措施,容易造成大範圍、高強度的水土流失。”自治區林業廳廳長王文宇說。
2013年至2020年,寧夏將對生態移民遷出區1272.1萬畝土地實行生態修復,逐步實施房屋拆遷及廢棄物填埋、林業生態修復、草地恢復、水土保持四大工程。
袁國良說,遷出區多為黃土高原丘壑地形,水土流失嚴重,以前農民種糧食也是靠天收,小麥平均畝產一兩百公斤,乾旱年份連成本都收不回來,這樣的生產生活方式既給農民生存帶來挑戰,也不利於生態建設。
按照計劃,到2017年,寧夏移民遷出區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將得到初步控制,森林覆蓋率將達16%,植被覆蓋率達到56%;到2020年,移民遷出區生態環境品質明顯改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等生態功能顯著增強。
除了漸濃的綠意,西海固的生態修復也蘊含著“商機”。據了解,包括涇原縣、隆德縣、西吉縣等在內的六盤山一帶於2000年被確定為全國唯一的“旅遊扶貧試驗區”,近些年當地以“高原綠島”為品牌的生態旅遊已有起色。
固原市旅遊局局長張宗信說,西海固地區發展工業或農業都不具備優勢,隨著當地生態的進一步修復,可以更好地將生態資源轉化為旅遊資源,打造“避暑遊”“洗肺遊”等理想的旅遊目的地,這不僅能帶動農民增收,也會促進地區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