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公開課|給美國人講朝鮮(下):被“洗腦”的大爺

text

文|美國東西方中心訪問學者、新華社前駐平壤記者杜白羽

筆者系新華社前駐平壤記者,2015年-2016年在夏威夷大學和美國智庫“東西方中心”訪學。

在美國智庫“東西方中心”訪學近一年來,我受邀在夏威夷大學孔子學院、美中人民友好協會、東西方中心“中國論壇”、夏威夷太平洋大學美軍班等機構,做了多場關於朝鮮的主題講座。

聽說我在朝鮮工作生活過兩年多,美國人的第一反應是:“What?No kidding! (什麽?開玩笑吧?)”一連串疑問句緊隨,“他們有飯吃嗎?”“為什麽這個國家還存在?”“為什麽他們的民眾不反抗?”每個疑問句後,都是大寫的問號。

筆者(第一排左四)與東西方中心的各國訪問學者合影。

先從2012至2014年常駐朝鮮工作,後於2015年赴美國訪學交流,我嘗試理解不同思維方式,打通兩個話語體系,希望可以促進“敵人”間的對話和理解。

“看來政府給我們洗腦了”

今年3月受邀在美中人民友好協會夏威夷分會的年會上,在檀香山中國城,來自夏威夷的商界、教育界、美軍友好人士出席。

講課已輕車熟路,遊刃有余,於是特意增加了調查問卷環節,以更多搜集了解美國民眾的對朝認識。

50份調查問卷,多選題中A、B、C可供多選或單選,D為開放填空,可發表個人觀點。問題和反饋分析如下:

一:此前對朝鮮的印象如何?A:窮;B:獨裁;C:共產主義政權

問卷結果分析:單選A、B的各占一小半、而全選的占多數。開放D欄中,有人寫“領導人不值得信賴”、“神秘“、“瘋狂”……

二:對此次演講印象最深刻的是?

A:朝鮮人的日常生活;B:引起了我更多好奇和問題;C :改變了我的認識;

問卷結果分析:全選,或單選A、B、C的各占三分之一。開放D欄中,有人寫“朝鮮人民開始更多考慮自己的生活”,“朝鮮人生活也還算可以”

三:你認為聯合國對朝鮮的新一輪制裁會有效嗎?

A:可能會讓朝鮮停止擁核;B:會影響普通百姓的生活,引發人道危機;C: 不會,因為制裁對朝鮮從來沒用

問卷結果分析:選擇A、B、C的分別占12.5%、27.5%、60%

筆者制作的調查問卷。

四:你認為美國會同朝鮮達成和平協議,同與古巴、伊朗一樣修復關系嗎?

A:沒跡象沒必要如此;B:取決於誰是下屆美國總統;C:需要朝鮮先改變

問卷結果分析:選擇A、B、C的分別占10%、20%、36%,填寫開放D欄的34%中,用人寫“10年之內”,“有生之年不會”,“通過自由經濟貿易”,“必須不惜代價地避免戰爭”……

4月受邀在東西方中心的“中國論壇”演講。一些“大人物”諸如:美國前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詹姆斯·凱利,前五角大樓官員大衛等美國軍方官員,夏威夷大學法學教授,律師,東西方中心學者等也來了。

我準備了朝鮮牡丹峰樂團的演出視頻,在講座後還回答了一系列來自專家學者們可以寫篇論文的“大問題”。

印象深刻的問題有:

1:為什麽朝鮮就不能公開表態加入國際社會大家庭,讓朝鮮“正常”點怎麽就那麽難?

2:你是否單獨采訪過朝鮮普通民眾,如果有,他們是如何真情流露的?

3:朝鮮人權狀況,你是否去過他們的勞教所?

4:為什麽我們在西方媒體看到的只是對朝鮮的抹黑。

朝鮮牡丹峰樂團、青峰樂團和國家功勛合唱團5月11日在平壤柳京鄭周永體育館舉行聯合公演,慶祝朝鮮勞動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閉幕。(新華社記者 郭一娜攝)

有趣的是,在提問“西方媒體為什麽只對朝鮮抹黑”時,觀眾的問題本身就包含了答案。

她說,“西方媒體用自己的價值觀衡量他人,以西方民主、人權的道德尺度丈量,但西方媒體自身也是有選擇性地報道,極盡妖魔化,你講的展示的這些,我們從來沒在西方媒體上看到過。”

我點頭,認可並補充說:“朝鮮有自己的問題,但一個國家如同一個人,不會只有缺點一無是處。我提供的只是全部真實的另一部分,幫助外界客觀平衡地看待這個封閉的國家。”

美國東西方中心協會(EWCA)主席、朝鮮半島問題專家愛德華·舒爾茨教授,在聽完講座後,和我進行了長達半小時的對話。對我的兩本書《朝鮮印象》和《我的平壤故事》十分感興趣,表示希望可以在美國翻譯出版,讓更多的美國民眾從另一個視角了解朝鮮。

與美國東西方中心校友會主席、朝鮮半島問題專家愛德華·舒爾茨,座談合影。

一位頭發花白的美國大爺在講座後向我走來,握著我的手說:“你的演講,讓我大開眼界。看來我們的政府給我們洗腦了”。

“洗腦”這個詞,西方媒體挖苦諷刺朝鮮時最常用,這位大爺突然換了主語和賓語,似乎是最強烈真摯的情感流露。

美國大爺一把年紀了,還能在接觸到不同觀點時靈活變通,代表了多數美國人的思想開放(open-minded),不固執己見善於反思。

全景中的另一部分真實

那雙晶瑩的慈眉善目,完全不像近八旬的精神矍鑠,帕文夫人一下子就將我的背景資料從腦海中搜索出來,“大家快來認識下,這位是新華社派駐朝鮮的記者”。

這位芬蘭裔的美國老人,就是中美帕文新聞獎學金的贊助方,她同帕文先生一同創立帕文基金會,贊助了多國的文化教育交流項目。

中國記者與帕文夫人(左四)合影。

在1994年帕文先生去世後,帕文夫人依然堅持資助中國記者赴美國交流學習。三十五年來,已有270多名中國記者成為“帕文學者”,其中很多已成為知名學者和媒體人。

在洛杉磯比弗利山莊家裏,帕文夫人為我們第三十五屆帕文記者設晚宴,慶祝訪學順利。她說每年這時候,最高興聽到每位記者的感言。

帕文夫人滿意地笑著說,最樂於看到你們為中國帶來的變化,以及從你們身上看到中國發生的變化,你們的成長和成就,是我堅信和堅持的動力。

她回憶說,1984年,她和帕文先生第一次訪問中國,去了北京、上海、西安和桂林,“那個年代,每個人都穿毛式服裝,沒聽說過可口可樂。但這些年,中國的變化,超出所有人想象”。

“至於朝鮮,我希望也相信,在不遠的未來,會發生積極的變化”,太多隔閡、互相猜疑和誤讀,在朝美間積壓。

“我帶給大家的,是全景中被刻意不提的另一部分真實”——這,是我每次講座的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