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結構性矛盾不斷聚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9月16日表示,今後農業發展應從結構調整、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投入品使用效率、適度規模經營、“互聯網+”現代農業等五方面注入新動力。
這是記者從16日召開的中國鄉村之聲“大國基礎中國農村發展金秋報告會”上獲悉的。
農業部總農藝師孫中華在報告會上表示,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各種挑戰和結構性矛盾不斷聚集,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穩定供給、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產品品質安全水準、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來確保農業產業安全等方面壓力加大。
對此,葉興慶表示,應從五方面著力,為農業發展注入新動力:
——以農業結構優化新增的內生動力接替受“天花板”制約而減弱的外部拉力。面對價格和補貼兩個“天花板”的約束,應逐步從依靠行政力量推動農業發展的政策慣性中走出來,更多依靠市場力量,增強農業自身發展活力。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加快推進農牧結合,促進一二三次產業融合發展。
——以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的產能對沖生態環境治理退出的產能。調整嚴重污染和地下水嚴重超埰地區的耕地用途,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退出這些“不健康產能”,要避免對農業生產造成大的影響。應深入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努力到2020年完成8億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畝均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00公斤以上。
——以利用率提高應對農業投入品減量。當化肥、農藥等使用量達到一定水準後,會加大成本、污染環境、降低品質。要提高投入品使用效率,減量不減效,進行測土配方施肥,提倡使用水溶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發展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
——以適度規模經營化解小規模兼業經營困局。隨著家庭主要勞動力轉向非農產業就業,越來越多的小規模兼業經營農戶會選擇粗放經營,甚至撂荒。應通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把潛在產能逐步釋放出來。
——通過“互聯網+”來提升農業競爭力。“互聯網+”現代農業有廣闊發展前景,通過互聯網思維和技術手段,提高農產品品質,推動農業技術推廣,再造農產品流通業態,為農業生產經營決策提供資料支撐和資訊化服務。(新華網 于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