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武:银行为何不宜投资股权和房产

亚太日报

text

一位朋友老王在美国佛罗里达工作,他妻子过去好多年专门买房子投资,要么出租,要么持有一段时间就转手卖掉。而她的特长是专门参加银行的住房拍卖,也就是说,在美国各个地方,总是有人因为失业或者收入出现问题,还不起房贷了,导致银行把作为抵押品的房子收回,然后就转手拍卖。我的朋友说,这种拍卖房价一般比市场价要低10%~15%。经济不景气时,这种拍卖机会就更多,折扣也会更大。

这下,你的问题可能就来了,为什么这些银行这么傻,非要把房子卖掉呢?为什么不能自己持有这些房子,并一个个出租、收租金呢?尤其在流行私人股权投资的今天,你可能也会想,银行怎么只是给各类公司提供贷款,收一些固定的利息,而不是也在其他公司上市之前要求它们给股权?我知道这些都是监管部门的要求,但这些监管要求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银行流动性管理话题。管理好流动性风险对银行至关重要,甚至生死攸关。因为一旦存户来大量取款,而银行拿不出钱兑现,就容易引发恐慌;而如果恐慌演变成挤兑危机,招致银行贱卖资产,最终银行就会破产。那么,银行如何管理流动性呢?

流动性风险

你知道,银行最核心的业务是存款和贷款,特点是“短存长贷”。也就是,从企业和个人手中吸收存款,通常是活期存款或者期限很短的存款;然后贷款给企业和个人,企业贷款中比例最高的是中长期贷款,还款期限3年以上,而个人贷款最多的是10年以上的住房按揭,再就是可以随时透支的信用卡贷款。

由于期限短的存款利率低,期限长的贷款利率高,靠“短期存款”成本来赚“长期贷款”的利率收益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换句话说,“短存长贷”是银行赚钱的诀窍。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息收入或投资收入,银行通常会对期限较长或者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进行投资。

问题就来了。尽管大多数资产最终都能变现,但是对某些资产而言,比如房地产、公司股权,如果要在短期内变现,就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当银行需要立即出售时,就必须通过打折,而且越是着急出售,打折就越大。所以,前面说到,在美国,那些银行宁可接受一些折扣也愿意把按揭贷款收回来的房地产卖掉,以避免今后出现流动性危机要付出更大代价。

流动性最好的资产当然是现金,银行可以随时用它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但是现金放在账上不会生息,所以银行倾向于尽可能少持有现金。不过,持有少量现金还是必需的,这有监管要求。那么,如果银行出现短期资金不足,怎么办呢?一般可以通过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或者货币市场借入资金,弥补突然出现的现金短缺,甚至可以从中央银行申请紧急贷款援助来渡过难关。所以,这里你看到银行间隔夜拆借市场的作用了。

当然,银行间市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各银行不同时出现现金短缺,这样现金充裕的银行可以帮助暂时短缺的银行,大家可以相互支持。而当所有或大多数银行遇到大额现金需求时,短期额外融资的成本就会上升,现金供给就会吃紧;最终,一些银行只能通过急速变卖一些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来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但这样做的挑战在于,银行没有时间讨价还价,致使一些交易不活跃的资产,比如房子、股票、大宗商品、长期贷款等,低价甩卖,让银行遭遇亏损,甚至面临破产威胁。

银行遇到这类流动性挑战时,可能造成挤兑,因为存款人都会担心银行将来是否能继续满足提现要求。比如说一家小银行,如果媒体报道它有比较多的不良贷款,或者某项债券投资业务出现较大亏损,就会引发人们对倒闭的担心;一旦银行倒闭,只有部分储户能得到全额偿付,所以,一些人会考虑把存款从这家银行转到一家大银行。如果很多人都这么想,都去小银行提款,就会鼓励其他储户也来排队取款,导致更多恐慌和挤兑。当然,有银行存款保险之后,这种挤兑风险减少很多,但储户还是会希望尽量提前换银行,因为一旦一家银行发生破产,其资产和各账户会被冻结一段时间,等待统一清算。

那么,如果这家银行门口排起了长队取款,其他银行是不是可以高枕无忧呢?不一定。很多人就会想:这家银行出事了,其他银行会不会也有问题呢?还是先把钱取出来放在家里再说吧!这样一来,原本经营正常的银行也会受到传染,遇到储户突然大量取款和挤兑,威胁到整个银行体系。你看到,正因为金融交易是跨期的、是基于对未来的信心,一旦有迹象表明未来很不确定,就容易引发恐慌,金融市场上恐慌很容易传染。这就是为什么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非常关键,不能用储蓄账户的资金去投资房地产、股权等流动性差的标的。

实际上,除银行外,其它金融机构也有流动性风险和潜在挤兑挑战,比如,寿险公司、开放式基金、私募基金也面临流动性风险。如果很多保单提前终止,就会导致退保金额增加,如果像宝能或者安邦的寿险公司这样被暂停几个月申报新的保险产品,新增保费收入就会很少,不能满足退保提现需求时,也必须出售其他资产。当人们担心寿险公司的清偿能力时,也会导致挤兑,面临破产威胁。基金公司也类似。

如何管理流动性风险

那么,银行该如何管理好流动性呢?

前面说过,银行可以持有很多现金、国债、高等级企业债券等流动性资产,或其它易于快速出售的资产,来降低流动性风险。但这些资产收益很低,持有这些资产甚至会带来收益损失。

在这里,你应该看到,银行的本质角色就是以其股东的资本为基础,为社会提供流动性增强的服务。也就是说,正如“短存长贷”所讲的,一方面银行愿意接受企业和家庭的流动性相对低的资产,比如长期债券、10年期住房按揭贷款;另一方面又给存户提供“活期存款”的超级流动性,或者说“即期流动性”。表面看,银行是把贷款的长期限转变成存款的即期,由银行承担流动性风险,而由此赚取的利差实际是给银行承担的流动性风险的补偿。

所以,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不应该为零,它的业务定位决定了必须要承担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否则就不应该存在。因此,一般的银行都会在流动性好的资产外,持有各种资产的某种组合,包括短中长期债券、短中长期贷款、贵金属等。

但问题是,多少流动性风险最合适呢?针对这一点,监管部门对银行有存款准备金的底线要求,就是怕银行手上的流动性太少,也限制银行为了收益而去收购太多实物资产和企业股权。也正因为这个问题,一些跨国金融组织推出各种银行监管协议,比如巴塞尔协议,也是为了确保各国的银行体系的稳定,对银行的各种流动性指标设定范围,让银行在这些相对安全的范围内进行最大化收益的运营。

一般而言,贷款组合的流动性越高,银行就越不需要持有大量传统的流动性资产作为缓冲。同样地,小银行持有的流动性资产要多于大银行,因为与小银行相比,大银行更容易进入资金市场。此外,银行可以“逆周期”地管理流动性,也就是,经济越火热的时期,贷款组合的流动性可以低一些;反之,可以高一些。

今天的三个要点是:

第一,“短存长贷”是银行经营的主要特征。这就引发了流动性管理的需求,包括存款准备金、银行资本金率等的底线要求,也包括银行不能用存款金买太多房地产和企业股权,以控制期限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第二,即使一家经营良好的银行,面临挤兑时也存在不能及时偿付的风险。因此,需要中央银行提供“最后贷款人”的紧急救助,由央行在关键时候提供流动性支持,避免挤兑危机。

最后,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与避免投资品的价格大幅波动,这是银行进行贷款和投资的首要考虑。因此,银行不能过多地给长期固定资产和基础设施等提供中长期贷款,也不能过多给房地产或股市贷款,以避免房价和股价的波动带来灭顶之灾。

(来源:经济观察报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