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科技惹的祸?英国最大次贷机构上演大崩盘

亚太日报

text

英国最大的次贷供应商Provident Financial周二遭遇“四连击”,停止派发期中股息、预计全年盈利转亏、掌管了公司十年的CEO辞职、信用卡业务接受英国监管当局调查。

公司股价周二最深跌超74%,创上市以来幅度最大;收跌66.22%,至589.50便士的1999年上市以来最低。2019年到期的10年期公司债收益率从周一的1.9%,猛涨至12.6%,代表二级市场的债券价格暴跌。

周二的跌幅为公司抹去了近20亿英镑市值,今年以来累跌80%,市值抹去至少30亿英镑。股价在4月底还曾触及年内高位32英镑(1英镑等于100便士),目前跌至5.7英镑左右。

金融危机后,Provident Financial可谓英国金融界的宠儿。在传统金融机构败走消费信贷的“麦城”之时,公司业务迎头赶上,股价在十年间翻了三倍,并于2015年12月加入FTSE 100蓝筹股“套餐”。

尽管金融危机令次贷成为“众矢之的”和负面字眼,但公司创始人Joshua Waddilove是1880年代著名的慈善家和社会改革者,相信上门帮助工薪阶层办理贷款可以有效降低贫困。

公司目前拥有240万名借贷客户,大多数人面临失业或正领取救济金。旗下主要业务有信用卡分支Vanquis Bank、次级车贷Moneybarn以及在线消费信贷平台Satsuma。

迎合潮流的自动化都是好的吗?

雇佣自由职业者、进行上门点对点的贷款销售和催还账款的业务模式,经过了100多年的考验后按理说“没毛病”,截止2016年底的贷款回收率高达90%。

但为了赶上时代浪潮,前CEO Peter Crook在今年2月宣布要进行现代化改革,把4500名上门客服变为2500名用科技武装起来的“客户体验经理”。他们人手一台iPad,并通过分析软件制定路线和预约面谈时间。

这一决定激起了轩然大波。一位前上门销售人员表示,昔日家庭借贷模式雇佣的业务代表往往是客户的朋友或亲属,可以确保较高的还款率,但高科技作业反而割断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果然,公司在6月不得不宣布商业模式切换遇到困难,大部分自雇佣业务代表要求离职,导致发售新贷款和催还账款方面的效率大幅降低。不仅每周借贷总额减少近1000万英镑,债务回收率也降至57%。公司6月预计今年还能盈利6000万英镑,但8月却表示将亏损8000万到1.2亿英镑。

此外,IT系统也开始出现数据整合问题,新运营模式没有实现充分的本地自动化,导致人力资源分配不均。不过公司表示,近20亿英镑的应收账款质量没有恶化,车贷和网贷业务运营照旧。公司计划在三季度加速切换至新的商业模式,迎接四季度的消费信贷高峰期。

英国消费信贷问题多 或成下一个泡沫

但英国金融行为管理局FCA对其信用卡业务的调查,令绝大多数券商发表了负面展望。监管机构主要针对的是信用卡还款计划,可能认为其鼓励消费者多开新卡,将旧卡债务余额用免息的方式转移到新卡上。

由于这一核心业务每年产生营收7000万英镑,一旦遭遇大额罚款或个别推介项目取消,将对财报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RBC Capital Markets认为,在公司商誉、重点业务和管理团队遭遇多重打击的背景下,预计未来还会跌,任何时候都不建议买入,监管机构的态度最早到明年才会明朗。包括AQR、Systematica和Lansdowne Partners在内的多家英国顶级对冲基金,也在8月融券强势卖空这一个股。

从表面来看,公司的崩盘是自身发展战略失误所致,但也有分析师担心英国整体消费信贷过高的问题,花旗集团在3月研报中直接称“消费信贷是英国下一个泡沫”。截止今年6月,英国的无担保消费信贷自2008年以来首次超过2000亿英镑,同比增长10%。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对此提出警告,并将相关金融产品前景展望调至“负面”。

目前英国央行的基准利率仍维持在0.25%的创纪录低位,英镑下跌等因素导致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使得实际工资增长停滞不前,客观上刺激了消费信贷不断增长。英国央行和FCA都开始担心这种局面会出现失控。

(来源:华尔街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