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功能之争:海报艺术小史

华盛顿邮报

text

20世纪初,选举权艺术家联盟(Artists’Suffrage League)的玛丽·朗兹用一句“赢得了目光就赢得了一切”简明扼要地总结了对于制作游行横幅的运动者来说,醒目的图案有多重要。无论是进行政党宣传的政客,还是销售肥皂的广告主,所有那些试图通过视觉手段来说服受众的人都可以将这句话作为座右铭。《海报》( The Poster )一书由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吉尔·桑德斯和玛格丽特·蒂莫斯编辑,优美而有趣地讲述了海报这一媒介的历史,书中的示例插图出自博物馆的大量收藏。

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1864-1901)的《日本酒馆》(Divan Japonais) 拍摄:Clare Johnson 来源: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伦敦,2020年

贴在物体表面的传单已经存在很久了,而正是因为大规模彩色平版印刷技术的发展,一张图像的几部分可以粘贴成一张图片,19世纪的平面媒体运动才得以爆发。很多一流的艺术家纷纷开始将自己的才华运用到平面设计上,那一连串的名字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阿尔丰斯·穆夏和奥布里・比亚兹莱是该艺术形式的早期实践者,一个世纪之后,这种形式又被大卫·霍克尼、安迪·沃霍尔和罗伯特·劳森伯格继承下来。

海报的历史是文字与图像、简单与复杂之间的持久斗争。视觉图像应该要多详细?图片应当占据多少空间,文字又要占多少?

“用最少的手段传达最多的意义,”这是20世纪著名设计师阿布拉姆·盖姆斯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海报》一书中还提到,在旧金山的迷幻时代,设计师常常会“故意忽视传统的海报设计规则——字母应当清晰可辨,信息要能立即传达,避免使用令人不安的颜色”。对于我们来说,不管有没有嗑药,只要曾试图破解维克多·莫斯科索的迷幻摇滚音乐会海报,都会同意这种评价。

《海报》

《海报》中的文章详细描述了图像、方法和公众反应多年来的变化,有时还会回顾一些如今看来会有问题的“幽默”意象,比如有一幅海报,画面上争取投票权的女性放弃了绝食抗议,转而去品尝了一碗美味的派乐萌燕麦。到了《广告狂人》(美国剧集,聚焦1960年代的广告业)时代,海报广告已经从原创艺术转向依赖摄影,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师要与整个创意团队进行合作,旧有的广告艺术家已经被取代了。

尽管随着电视广告的盛行,用于海报广告的费用大幅下降,但一些海报宣传活动仍取得了突破。贝纳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推出一项营销活动,展现了令人震惊的价值——海报上神父和修女在亲吻,以及一个男人死于艾滋病的画面,吸引了很多人对这个品牌的关注。

“默兹啤酒”(Bieres de la Meuse),阿尔丰斯·穆夏(1860-1939)图片来源: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伦敦,2020年

英国议会委员会于1915年公布了艺术家萨维尔·拉姆利(1876-1960)创作的海报《爸爸,你在一战中做了什么?》,旨在激励男性加入战争 图片来源: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伦敦,2020年

书中有一章名为《数字时代的海报》,引人入胜地展现了当下的场景:由纸或乙烯基制成的海报正在被数字广告牌所取代,每张图片只显示几秒钟,然后就会出现下一张图片。这张转瞬即逝的图像并不是海报的唯一幸存者,社交媒体平台也为它增添了一个新的、更小的维度。用户可以用聚会照片自制海报,它会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在Facebook和Twitter上传播的时候还会被分享、被修改、被回复。最后,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去看海报——是一句诙谐的标语还是线条与色彩的和谐结合?19世纪的海报艺术家所要面对的也是同样的问题。

(翻译:都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