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多地遭遇四季连旱,可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江苏、河南、安徽、江西等地调研发现,基层农业灌溉设施“建而不管”和“末梢梗阻”等现象严重,不少地方泵站年久失修,如此景象加重了旱灾。
一方面是多地遭遇大旱,部分地区还出现特旱;另一方面,国家耗费大量财力人力打造的农业专项工程却惨遭搁浅,不是最后一公里遭遇“梗阻”,就是“中看不中用”,一些地方的村民明明临近大型水库,却遭遇取水灌溉难,如此窘境让人痛心。
就在不久前,媒体还对“南阳市农田机井建成六年不通电,4000多万资金惠农工程成摆设”事件进行了报道,再加上此次多地被反映出的情况,农村水利设施“建而不管”这般伤农又误农的问题,显然值得反思和需要整顿。
水利设施“建而不管”,本质还是基层有关管理部门的失职,折射出的是某些地方工作作风的形式主义和工作方式的粗放。
一些地方在打造水利等民心工程时,眼睛不是向下看当地村民的实际需求,而是为了向上级交差而“建”,一旦交完差就没了“管”的动力,没有将后期管护资金列入预算,后续无人力、财力投入,出现“泵站遍布蛛网”“电机、泵管等设备被拆,泵站取水口被村民围成鱼塘,临近大型水库却出现取水灌溉难”等现象也就不奇怪。
据有关专家分析,此次干旱严峻形势预计将持续到2020年3月前后,届时还可能加重。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各地显然应该早做准备,对辖区内的农田灌溉水利设施进行大排查,既清水泵、通沟渠,也将责任落实到人,严查有关部门失职现象。
有专业人士建议参考河长制度设“井长”,把水利工程管护责任纳入行政首长考核,破解这道难题。这不乏现实针对性:面对“好事办不好”的问题,有些人总能给出一堆“合理理由”,把自己择得干干净净,俨然谁都没责任,这种“找不到责任”的问题要比“闹心工程”更让人闹心。而要解决民心工程变闹心工程的乱象,还得靠压实地方或部门主要领导的责任。
农田灌溉水利设施事关农民切身利益,不可小觑,从长远看,还需统筹规划治理。从顶层设计层面讲,需要扭转水利工程“重建轻管”局面,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系统性管理,加强水利设施规划的精准性。
水利设施“最后一公里”连着民心,事关民情、灾情,任何的制度设计,最重要的还是基层管理部门积极作为,相关干部的眼里有民众,农田的沟渠里自然会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