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安倍不拜靖國神社“克制并不夠”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8月15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69周年紀念日。當天,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沒有參拜靖國神社,只是獻上了祭祀費。8月17日,《紐約時報》刊登文章指,此舉意在安撫保守派支持者,同時又不讓盼望中的與中國領導人會面的機會喪失。

約80名日本政界人士,包括安倍內閣的三名成員,參拜了東京市中心的靖國神社。這裡供奉着日本戰時的死難者,包括一些被定罪的戰犯。儘管右翼支持者呼籲安倍通過參拜表達敬意,他卻沒有這樣做。此舉明顯是為了避免激怒中國和韓國。

文章指出,安倍僅派一名助手獻上了祭祀費,而且是以自民黨總裁的名義,並沒有使用首相的公職頭銜。這延續了他向靖國神社供奉祭品但不親自參拜的慣例。自從2012年12月上台以來,面對着外界對其民族主義歷史觀可能令日本在地區陷入孤立的擔憂,安倍基本上遵循了這一慣例。

安倍晉三唯一一次親自參拜靖國神社是在去年12月。此舉引發的強烈反應不光來自中國和韓國——日本20世紀初軍國主義擴張的受害者——還包括日本戰後的庇護者美國。奧巴馬政府認為,參拜一事削弱了自身的計劃:讓美國的兩大盟友日本和韓國形成統一戰線,以應對地區的種種挑戰,包括日益強硬的中國,以及擁有核武器的朝鮮。

文章說, 安倍此次展示出的克制可能並不夠。 中國和韓國政府均譴責了日本內閣大臣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為。中國稱,此舉意味着日本仍然沒有對戰時的侵略行為進行徹底的反省。

據美聯社報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網上的聲明中稱,“日本只有切實正視和深刻反省過去那段侵略歷史,同軍國主義徹底劃清界限,中日關係才可能實現健康穩定發展。

目前,中日關係因為歷史和領土問題陷入僵局。究竟中國的反應是否強烈到足以影響最近旨在減輕兩國對立的外交舉措的地步,還需進一步觀察。作為這些外交努力的一環,安倍晉三提議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峰會。迄今為之,習近平一直拒絕與安倍晉三會面。

上周,中日兩國外長在緬甸舉行的一次地區安全會議的邊會上見面。這是安倍晉三擔任首相以來的第一次。當地新聞媒體報道,兩位外長討論了安倍晉三的一項新提議,即希望能在11月於北京舉行的經濟峰會上與習近平會面。

日本外相岸田文雄還在緬甸與韓國外長尹炳世舉行了會談,以修復兩國同樣因為領土和歷史糾紛而受損的外交關係。兩國爭端的一個焦點是,韓國要求,日本重新向二戰期間被迫為日本軍人提供性服務的慰安婦道歉。

15日,韓國總統朴槿惠在慶祝日本投降並結束殖民統治的光復節發表演講,對日本政界人士的一系列舉動表示譴責,稱這些舉動只會讓兩國關係更加疏遠。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為15日的參拜進行了辯解,表示政界人士祭奠為國捐軀者是自然而然的舉動。

這一言論突顯了亞洲各國對靖國神社的不同態度。許多日本保守派人士宣稱,它是紀念戰爭亡靈的地方,與美國的阿靈頓國家公墓沒有多少區別。不過, 在中國與韓國眼中,靖國神社則象徵著日本對軍國主義不思悔改。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神社紀念的是近代日本的所有250萬戰爭亡靈,其中包括14名甲級戰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