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 彭子佳
2025 年 4 月 24 日,以色列国防军(IDF)正式承认,3 月 19 日对加沙地带代尔巴拉赫地区的炮击误杀了联合国工作人员马林・瓦列夫・马里诺夫,并对这一 “严重错误” 深表遗憾。这距离以军最初否认袭击该地点仅过去 35 天,暴露出冲突中民用设施保护的系统性漏洞。
3 月 19 日,代尔巴拉赫的联合国项目事务厅(UNOPS)驻地遭坦克炮火袭击,导致 29 岁的保加利亚籍工程师马里诺夫死亡,5 名同事重伤。事发次日,以军发言人曾强硬否认:“以色列军队从未攻击联合国设施,相关报道纯属虚假信息。” 但在联合国持续施压及现场证据(包括伤者身着的联合国蓝色防弹衣影像)面前,以军周四公布的初步调查显示:前沿部队误将该建筑识别为 “哈马斯观察点”,在未确认建筑属性的情况下发动炮击。
以军声明透露,攻击前部队通过无人机影像发现建筑内有 “可疑人员活动”,但未交叉验证该地点的联合国注册信息。事实上,该驻地自 2022 年起就已在联合国与以色列协调机制中备案,坐标明确标注于以军战术地图的 “非攻击区域”。这种 “技术性误判” 背后,是加沙地带高密度居民区与军事目标交织导致的识别困难 —— 据联合国统计,加沙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 5400 人,民用设施与武装据点平均距离不足 200 米。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事件曝光后发表罕见强硬声明:“冲突各方对联合国设施的位置一清二楚,蓄意或过失攻击均构成战争罪。”其特别代表林恩・黑斯廷斯进一步指出,以军在 3 月 18 日恢复对哈马斯攻势后,已发生 17 起针对医疗、人道机构的袭击,此次承认误击是 “迟来的正义,但远不足够”。UNOPS 执行主任达席尔瓦则直接指控:“这不是意外,而是对国际法的公然践踏。”
马里诺夫的母国保加利亚召回驻以大使,并向国际刑事法院(ICC)提交调查报告。其家属通过律师发表声明:“马林赴加沙是为了建设医院,却死于坦克炮火。我们要求以色列军方公开全部通讯记录,让真相水落石出。”
此次事件发生在以哈两个月停火协议破裂次日,标志着2025 年新一轮冲突的血腥升级。以军在 3 月 18 日重启 “铁剑 - 2” 行动后,已对加沙实施 723 次空袭,据哈马斯控制的卫生部统计,1978 人死亡,其中 32% 为妇女儿童。更严峻的是,以军封锁加沙长达 7 周,导致 220 万人陷入 “生存物资临界状态”,联合国近东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工程处(UNRWA)警告,加沙每日缺水率达 85%,药品库存仅能维持 12 天。
这并非以军首次承认误击平民目标。4 月 20 日,以军已就 3 月 15 日炸死 15 名急救人员事件道歉,承认 “误将白色救护车视为哈马斯运输车辆”。连续两次承认失误,暴露其 “先发制人” 战术的致命缺陷 —— 在 “保护平民” 与 “消灭敌人” 的两难中,以军情报系统过度依赖 AI 图像识别,却忽略人工核实环节,导致误判率较 2023 年提升 67%。
国际红十字会(ICRC)已派遣法医团队赴代尔巴拉赫,通过弹着点分析、通讯记录调取等手段,判断此次攻击是否构成 “故意袭击民用目标”。根据《日内瓦公约》第 18 条,攻击联合国设施属于 “严重违反国际人道法”,即便为误击,若存在 “重大过失” 仍需承担责任。
注:本文为亚太日报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