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亞運之樂去哪了?

新華社

text

24年前,亞運會吉祥物“熊貓盼盼的形象深入人心。

1990年元旦晚會上,韋唯與劉歡一起演唱《亞洲雄風》。

(新華社記者 王昊飛、陶冶)24年前,亞運會曾為中國帶來空前的歡樂。那一年,宣傳曲《亞洲雄風》幾乎人人傳唱,吉祥物“熊貓盼盼遍佈街頭巷尾,17歲的鄧亞萍被萬眾矚目奉為民族英雄。24年後,當第17屆亞運會於時差僅1小時的仁川開幕時,中國民眾中已鮮有那份熱情企盼和強烈關注欲,部分人甚至連開幕式都忽略。僅僅24年,昔日的亞運之樂去哪了?

“1990年,亞運會給我留下了太深的回憶,供職於北京一傢俬企的馮曉說,那一年他才上小學二年級,身邊很多同學的書包都印著“熊貓盼盼和長城、太陽組成的亞運會徽,那時《亞洲雄風》就像小虎隊的《青蘋果樂園》一樣流行,“感覺全國都在關注亞運會,比賽甭管看不看得懂,反正中國隊每拿一塊金牌都特別讓人激動。

如馮曉一樣,北京亞運會曾為太多中國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回憶,可如今仁川亞運會開幕在即,許多人卻表示“沒什么好看的“不值得關注,部分人對亞運會投來目光甚至只源自“都教授為代表的韓國娛樂文化。事實上,這種“冷漠早在4年前的廣州亞運會就有體現,中國第二次承辦這項亞洲頂級綜合賽事,卻難再現《亞洲雄風》的“勁吹。

所謂“五味令人口爽,亞運之樂在24年後淡化至此的原因之一是選擇多了、口味刁了。1990年北京亞運會,中國第一次承辦大型國際體育綜合賽事,那時實現世界盃直播才8年、意甲轉播才1年,幾乎沒有歐冠和NBA看,甲A和CBA尚未誕生,加之影視業處於成長期,觀賽選擇和娛樂文化的單一性使得送到家門口的亞運味道異常新鮮誘人。

北京亞運會的籌辦正值改革開放後國際環境遭到空前挑戰的時期,中國需要依託一種載體來提升士氣,所以,自上而下的引導和宣傳使得亞運文化在亞洲第一大國實現空前的普及。那時的劉歡還沒有濃重的鼻音唱腔,和韋唯以一種樸實的演繹將《亞洲雄風》傳播為婦孺皆知的流行音樂。那一年,全國數萬民眾捐款達到賽會全部投入10%的2.7億元,使得亞運會辦成了舉國歡騰的全民盛會,“熊貓盼盼更是深入人心。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金牌在中國百姓眼中已超出了體育本身的價值。那時,亞洲體育在奧運賽場僅有日韓兩股傳統勢力,韓國也才崛起10年,而中國在1988年漢城(首爾)奧運會上斬獲5金、排名第11。1990年,中國健兒史無前例地在亞運賽場拿到183金(第二名韓國拿到54金),這些都為民眾注入了巨大的觀賽熱情和樂趣。

“當中國體育文化品位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大家對亞運會略顯麻木是很正常的事,吉林省體育局局長宋繼新認為,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過去24年來中國民眾的觀賽選擇愈發多選化,觀賽的口味也日益提高,加之北京奧運會等國際高水準大賽在國內的成功舉辦、運動員在各項大賽中頻頻入賬金牌,使得民眾逐漸出現審美疲勞。

相關人士認為,在全球職業化體育蓬勃發展體育的今天,在競技水準、懸念程度、市場運作等方面均遜於奧運會、世界盃、NBA等大賽的亞運會不可避免地會被民眾邊緣化。民眾在參與體育、消費體育,對高水準比賽的熱情關注逐漸在提高,由《亞洲雄風》和“熊貓盼盼帶來的亞運之樂並未消失,而是更“博愛地鋪展於各類體育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