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澳高校合作研发核聚变能源技术 仿星器落户中国

亚太日报

text

外媒称,作为一项与中国的技术交流项目的组成部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向中国提供了一台造价3500万澳元的核聚变仿星器装置。这个技术交流项目的目标是到2050年开发出一种可行的基本负载发电新方式。

据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网站5月9日报道,许多正在寻找能源危机解决办法的国家将核聚变视为一种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核聚变是太阳和宇宙中所有恒星的能量来源。一旦实现受控核聚变,那么它有可能为未来全世界的电网提供零排放且相对便宜的电力。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离子体聚变研究所主任科马克·科尔博士说,今年4月与中国南华大学签署的谅解备忘录奠定了这一交流项目的基础。

目前有两种装置最有可能实现可行的商用核聚变发电方式,一种是由美国科学家设计的仿星器,另一种则是在俄罗斯发明的“托卡马克”(Tokamak)装置。

科尔博士说,澳大利亚向中国提供这台25吨重的H1 Heliac仿星器是两国的一项战略举措。

他说:“中国的人口使它面临巨大的能源危机,所以你可以说他们正在两面下注。”

他还说:“他们拥有4台托卡马克装置,但没有仿星器。他们希望发展这种能力,以防仿星器成为未来的核聚变装置。”

报道称,2016年9月,澳大利亚成为第一个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达成正式合作协议的非成员国——ITER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且第一个实现发电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反应堆。

中国、欧盟、印度、韩国、俄罗斯、日本和美国正在共同出资建设这一位于法国、预计耗资300亿澳元的核聚变示范反应堆。

报道称,澳大利亚正在努力将自己打造成ITER计划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它所提供的技术能够在反应堆内部温度达到1.5亿摄氏度时监测到原本不可见的等离子体。

被誉为这项技术之父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约翰·霍华德说,“等离子体诊断仪”起到了“测速摄像头”的作用,对于监控反应堆排气区域的巨大热量和热负荷至关重要。

他和其他核聚变学专家正在通过澳大利亚核科学技术组织展开游说,希望在未来30年实施一项3000万澳元的联邦项目,以进一步发展等离子体核聚变能力。

霍华德教授说:“我们希望澳大利亚拥有的仪器在ITER中处于核心地位,这样我们就不会被降格为附带表演。”

他说:“我们有可能失去这个机会。如果我们不迎难而上,主动承担这项任务,其他国家就会取而代之。”

科尔博士说,作为双方协议的一部分,中国将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磁化等离子体相互作用实验”——被称为MAGPIE I和II——提供发电组件。

他说,如果说等离子体诊断仪是“测速摄像头”,那么MAGPIE就像是“假人模拟碰撞实验”。

他说:“在核聚变反应堆里,原材料将经历炼狱。我们将复制出这些装置内的环境。我们将尝试把它们推至能够忍受的极限,看看会发生什么。”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进行的所有研究都将被纳入澳大利亚向ITER计划提供的原材料和监控方面的建议。

据报道,中国南华大学的同行们9日来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以纪念澳大利亚开展仿星器研究25周年以及将于今年晚些时候打包运往中国的仿星器的最后一次运行。

(来源:参考消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