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建設離不開信息法治保障

​ 光明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由中國主導的“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兩年間,經過與亞洲域內、域外國家廣泛溝通及磋商,已經得到了包括主要發達國家在內的60多個國家的積極響應,目前正有條不紊地持續進行。整個國際社會,無論政治立場差異,均普遍認為,這個項目開局良好。該項目在提出、規劃、建設過程中,貫徹的信息公開、信息自由、信息參與“法治三原則”,有力地確保和推動了項目的進展,并取得了豐富的經驗。

首先,“一帶一路”的良好開局,體現了信息公開的法治原則。 中國自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為了讓所有參與者都知曉項目細節、有關戰略規劃,包括項目細節等,從一開始中國政府就將這些內容及時向全世界,特別是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毫無保留地公開。今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還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鄭重公布中國倡導和推進該項目的詳細信息內容。

“一帶一路”的良好開局,還體現了信息自由的法治原則。 為了讓更多國家充分了解“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在項目伊始,中國作為項目倡導國便花費巨大努力將戰略規劃翻譯成多種語言文本,而不僅僅是中英文本,分發給各國參考。中國還廣泛聽取各國意見,確保有關信息的自由流動、溝通與分享,促進國際合作以及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一帶一路”的良好開局,離不開各相關方的平等參與,體現了信息參與的法治原則。 對于任何一個大型國際合作項目,每一個國家,甚至每一個利益攸關的個人,都有著自身的訴求和對該項目所著眼的公平正義的理解。“一帶一路”涉及幾十個國家、幾十億人口的利益和福祉。讓每一個國家平等地參與進來,充分地發表各自意見和主張,最大限度地體現每一個參與國家的意志,奠定了各方相互信任、共擔風險、共享紅利的合作基礎。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主要是中國國內的法治建設問題。但是,眾所周知,外交是一國內政的延續。國內的法治水準,政府及民眾“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的實踐能力,必然反映在對外交往的各個方面。“一帶一路”的良好開局,得益于法治中國建設。想想看,在項目設立之初以及隨后的推進過程中,如果沒有充分的信息公開,不能確保信息自由流動和亞洲域內域外國家和民眾的廣泛參與,要想取得良好開局,乃至取得項目成功,都是不可能的。

在當今信息社會,法治離不開信息自由。信息就其本性而言是自由流動的,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信息一經生成,它便自由流動,無孔不入。但是,這種原初狀態的信息流動,實際上是一個被動的過程,信息只有在被人接受和傳播當中才顯示其存在,信息只有在被人利用和再創造之后才顯示其價值。實際上,人類的歷史,就是接受、傳播、利用和創造信息的歷史。現代法治社會,就是建立在信息自由的基礎之上,確保民眾自由選擇、傳播、利用、創造信息的法治社會。

“一帶一路”項目的良好開局,與中國政府充分保障亞洲域內和域外國家的信息自由密不可分。其中既包括確保有關信息自由流動,也包括對各方信息財產的有效保護。除此之外,在該項目進行過程中,中國政府還做到了信息公開和信息參與。信息公開是信息自由的前提,它所針對的是信息壟斷和信息封閉。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無可辯駁地印證了一個事實,任何一個國家要想得到發展,信息公開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信息參與是對信息自由的檢驗,它所指的是民眾對于國家政策的參與和影響。實際上,每一個人心目中都有著對公平和正義的理解,民眾的廣泛參與是社會公正最重要的保障。在涉及多個國家的大型合作項目中,民眾意愿往往通過其國家代表體現出來。“一帶一路”所取得的良好開局,毫無疑問是中國確保了有關項目信息公開和亞洲域內域外國家和民眾廣泛參與的結果。

在項目取得良好開局的同時,我們還要看到,推進項目建設,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必然會遭遇各種困難和挑戰。例如,一些國家背信毀約、阿富汗的不穩定和伊拉克的戰亂等,都需要妥善應對。中國內部在經濟層面發展不平衡、欠缺主導大型國際投資項目經驗、執法水平有待提高等現實問題,也需要認真對待。

盡管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很多,但只要我們秉持信息公開、信息自由、信息參與的“法治三原則”,認真總結經驗,提高應對復雜局面能力,健全各項制度,加大項目運作透明度,通過扎實的工作和努力,取信于民,取信于有關各國民眾和政府,我們就能克服困難,戰勝挑戰,取得“一帶一路”建設最后的勝利。(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法學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