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銀行頂格上浮存款利率 息差面臨大幅收窄

每日经济新闻

text

【亞太日報訊】時隔兩年有餘,央行重啟降息,提高了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11月21日,央行降息政策剛一公佈,市場便迅速作出反應:多家商業銀行為保證存款迅速加息,當晚,寧波銀行、南京銀行和蘇州銀行等均將存款利率上浮到頂。

不難預見,資產端的降息和負債端的“加息給銀行帶來的是息差的縮窄。據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粗略估算,此次調整導致銀行存貸利差下降約20個基點,大幅拉低銀行利潤。

另有銀行業內人士認為,估計監管在實施金融市場化手段的同時,也會繼續配合利用SLF(常設借貸便利)等金融工具,在小微、“三農方面給予支持。

上浮存款利率保存款

央行21日晚間宣佈,自22日起,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五年期以上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6.15%;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不再公佈五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

這是繼2012年7月後的兩年多來央行首次降息。央行對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的放寬,立即引來了銀行的跟進。據記者瞭解,21日政策出臺當晚便有銀行調整存款利率。寧波銀行宣佈,22日起,該行存款利率按新基準利率上浮20%執行,即上浮到頂。此外,南京銀行、蘇州銀行、紫金農商行、平安銀行、恒豐銀行、稠州商業銀行等宣佈,整存整取的所有期限存款利率均上浮20%,3個月、6個月、1年、2年和3年的實際執行利率分別為2.82%、3.06%、3.3%、4.02%、4.8%。

在此之前,上述各家銀行均將整存整取利率按1.1倍的上限浮動,記者對比上述8家銀行降息前後的利率發現,1年期存款利率不變,3年期存款利率實際上還升高了0.125個百分點。

“沒辦法,我們小銀行存款壓力本來就比較大,我們一直是頂著央行可浮動範圍的上限。我覺得接下來估計還會有更多的銀行上浮20%。某地方城商行內部人士向記者坦言。

在此前的兩年時間裡,商業銀行利用利率政策空窗期間進行了一輪資產重定價,息差已經看到回升的趨勢。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農業銀行、華夏銀行、建設銀行、光大銀行、工商銀行、南京銀行、平安銀行、北京銀行、中國銀行及浦發銀行10家銀行的淨息差出現同比不同程度的上升。

據瑞銀證券測算,三季度上市銀行平均淨息差環比回升5個基點至2.56%,或主要得益於資產結構調整帶來的收益率改善。

不過,在11月22日的調整後,銀行資產端的降息和負債端的加息將必然會導致息差的縮窄。

“參照2012年降息帶來的資產重定價使得銀行淨息差下降,此次央行的降息政策將帶來新一輪的資產重定價,非對稱降息再加上存款利率上浮,商業銀行將在接下來一段時間內面臨息差再次收窄的壓力。某銀行分析師告訴記者。

央行或動用短期工具

就目前來講,商業銀行的盈利核心在於存貸差,即低利率吸收存款,高利率發放貸款,從中賺取利潤,因此此次貸款利率下調幅度大於存款利率的做法,將壓縮銀行的利息差。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考慮到降息的同時擴大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在當前的存款市場供求形勢下,預計銀行普遍會將存款利率上浮,甚至可能頂格上浮。因此,銀行存款利率降幅很小或基本未變,但貸款利率下降。因此,非對稱降息加上存款利率上浮,進一步縮窄銀行利差。

據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粗略估算,此次調整導致銀行存貸利差下降約20個基點,降低銀行利潤。國金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馬鯤鵬測算,假設各期限貸款基準利率全部下調40個基點,各期限存款利率全部上浮到頂,同業利率下降50個基點,債券收益率下降40個基點,在此極端假設情況下,本次降息將拉低2015年息差15個基點、拉低2015年淨利潤9.9%,靜態考慮本次降息影響後,16家A股上市銀行2015年合計淨利潤同比負增長1.4%。

不過,馬鯤鵬亦表示,這樣的靜態測算並未考慮銀行資產負債結構調整帶來的收益率變化、也未考慮貸款定價上浮帶來的收益提升,最終銀行真正實現的利潤達到甚至低於此的概率極低。

擠壓商業銀行利潤不是央行此舉的目的,事實上,與國務院“融十條思想一致,此次降息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緩解融資成本壓力。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本次降息有助於在明年初存量貸款重定價時,系統性下調融資成本,特別是以貸款基準利率為定價基準的小微、三農,還有房地產。

“短期來看,銀行利潤下降不可避免,但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銀行會沒有足夠動力繼續支援實體經濟。因此我估計監管在實施金融市場化手段的同時也會繼續配合利用短期金融工具,比如SLF等貨幣政策工具,在支持小微、‘三農’方面給予補貼。上述某城商行內部人士表示。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也認為,在銀行存款增速放緩、負債成本上升壓力大、風險偏好有所下降,同時企業經營狀況不佳的情況下,降低融資成本還需從監管機制調整、優化金融結構等方面加以推進,注重推動社會融資成本下降的長效機制建設。(每經 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