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在五岁时已经学会了怎样说谎。但是有的人长大之后说谎成性,而其他人则会诚实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心理学研究者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假说来帮助解释这种区别:要变得能满口扯谎,需要不断练习。
当你还是个小屁孩的时候,你就知道怎么撒谎了。
在“滑坡”之上学习撒谎
在深入讨论之前,首先要明确这一点:心理学研究的假设是针对群体行为得出的,它并不意味着可以解释每个个体的行为。不过,对于人们随着时间推移怎样变得越来越习惯于撒谎,研究者确实有一些新的理解。
他们的假设是这样的:人们所撒的小谎随着时间推移积少成多,他们对于说谎(以及其他形式的不道德行为)就会逐渐变得越来越习惯。研究者把这称为“滑坡”模型。这个模型已经有了一些非常好的证据。
2015年发表在《应用心理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研究者让被试玩一种类似数独的游戏,持续多个回合。在每个回合中,给出正确答案可以获得越来越高的现金奖励。研究的设计故意允许被试谎报成绩。实验中其中一组的现金奖励的上升非常平缓,大约每轮上涨75美分。而另一组的现金奖励是突然上升的,一下子就上升到2.5美元。
奖励突然变化(浅色)和奖励缓慢变化(深色)情况下,被试在游戏第1轮和第10轮的作弊比例差异。
结果,逐渐上升组的被试更容易谎报成绩。这提示我们会逐渐习惯于撒谎,这种习惯是一点一滴积累的,而不会一蹴而就。“在我们的研究中,处在滑坡情况下的被试,不道德行为的比率上升了超过两倍。”作者这样总结道。
他们认为,正是这种渐变让我们慢慢背离了自己的道德观念。他们解释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我们逐渐说服自己,这些不道德的行为并没有那么坏。
学习说谎时,我们经历了一种“情绪适应”
去年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发表的另一篇论文将这种经历描述为“情绪适应”。情况就类似于身处强烈的气味之中,一开始气味会非常明显,然而最后你就不会那么容易注意到了。随着时间的变化,任何刺激——比如巨大的噪音、强烈的香味等等,能够引起的反应都会越来越小。说谎也是一样。
随着大脑与负面情绪相关的反应越来越不活跃,我们对自己的谎言越来越不敏感。这让我们在未来更容易撒谎,这就是这项研究的结论。
“当你第一次说谎——比如报税款作假的时候,你会感觉非常不好。”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家塔里•沙罗特(Tali Sharot)说。她是那项《自然-神经科学》研究的共同作者。但是下一次说谎的时候,你很可能不会再有那么负面的感觉。这就让人更容易再次说谎,而且从此愈演愈烈。
这项研究和《应用心理学杂志》上的那个研究非常类似,研究者让被试参加一个很容易撒谎的游戏。
被试会在一个两人游戏中扮演顾问角色。他们要看60张图片,都是装着不同数目硬币的玻璃罐子。然后他们要给同伴提供建议,同伴要猜这些罐子里都放着多少钱。这个同伴实际上是研究者假扮的。被试会被告知,根据同伴猜硬币数的准确程度,他们会得到相应的奖励。
在某些实验中,被试诚实会得到奖励:如果同伴猜对了,两人都能得到奖金。在其他实验中,被试说谎会得到奖励:如果同伴猜的硬币数比实际多,那么被试就会得到更多的奖金。(而且研究给被试一种感觉,他们的同伴完全不知道这样的安排。)
在“坑同伴,奖励多”模式下,被试说谎的数额会随游戏轮数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
“一开始他们说的都是小谎——比如说大概1英镑上下,但是这个数额会越来越大,最终他们会说很大的谎,大概达到8英镑。”研究的共同作者、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家尼尔•加勒特(Neil Garrett)说。
研究者还将研究更进一步,想要了解这个过程中大脑是什么样子。有一小组被试在参与实验的同时进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这是一种大脑扫描技术。研究者发现,被试越习惯于撒谎,他们脑中的杏仁核就越不活跃,这正是大脑之中与负面情绪相关的区域。
“情感唤起是说谎的报警器。”沙罗特说。唤起形式有出汗以及心跳加快,测谎仪通过寻找这些特征来检测谎言。如果说谎不能引起大脑足够的情感唤起,可能意味着这个人已经习惯说谎了。“如果你的情感唤起变小,别人也许就更不可能发现你在撒谎。”沙罗特说。
你越是冷静,不道德感越弱,别人越是无法判断你是否在说谎。
所以,就是这样?
需要注意的是,这项研究fMRI部分的被试数量很少,只有25人参加。所以这一神经影像学结果还需要进行更多的重复,才能得到更加确定的结论。还有,这个研究的设计没有预先登记,而这一步骤被认为可以避免假阳性结果。“我们需要等待这个fMRI结果得到重复。”沙罗特说。而且众所周知,fMRI的结果解读起来非常困难。
研究的结果还有另一种解释方式:被试只不过是学会了如何说谎。布朗大学神经科学家 奥利尔•菲尔德曼霍尔(Oriel FeldmanHall )研究重点是道德,她没有参与《自然-神经科学》杂志的这项研究。她认为,引起谎言增加或许恰恰是这个游戏的结构,因为游戏中通过说谎得到更多的奖金没有任何后果。“作者们描述的可能只是成功的学习过程,而非谎言的滚雪球效应。”她在电子邮件中说。不过,在现实世界中,即便说谎没有后果,人们也会学习说谎。
这些结果的启示是什么?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就已经向我们展示了教孩子行为暴力有多么简单,只要给他们看一个暴力的大人就够了。
在这项著名的研究中,他给一些年龄3到6岁的儿童播放了一段视频,一个成年人对一个充气“波波玩偶”大吼大叫。实验中另一些儿童没有看到这段成人暴力对待玩偶的视频。
结果非常明确,看到暴力行为的儿童,过后自己和玩偶玩耍时也会更富侵略性。这是一个简单的实验,得出了同样简单的结论:作为人类,即使年纪很小,我们也能通过观察他人,学习社会规范中什么可以接受。
所以如果知名人士行为不端,而且并没有承受什么后果——根据这些研究的理论,人们就会接受这些不好的行为,而且会有更多的人开始模仿着去做。
社会默认政客是说谎的高手。
举一个例子,2004年,社会学家 托马斯•福特(Thomas Ford)和马克•弗格森(Mark Ferguson)发现,本身观点有偏见的人听到有关种族或性别歧视的笑话之后会对歧视言论更加宽容。他们在文章中写道:听低俗笑话,“会扩大得体行为的边界,形成容忍歧视的社会规范。”
如果知名人士,比如政客撒谎并且毫发无损,就会有更多的人接受这种行为。
有一些小的证据说明,社会范围的腐败可能潜移默化地造成日常的谎言。2015年英国研究者进行了一项涉及23个国家的研究,他们发现,如果居住在贪腐盛行的社区,人们更有可能说谎。“如果政客给民众树立了不好的榜样,使用欺诈手段,比如操纵选举、搞裙带关系或者贪污公款,那么市民的诚信就可能变差,因为贪腐会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流行。”研究者在《自然》杂志上这样写道。
有什么方法能让人不说谎吗?
有些人就是比其他人更容易说谎,而且不太可能改变。这是有原因的,研究发现有些人对于道德困境的心理反应比其他人要强。说谎的极端形式,比如强迫说谎症,可能说明这个人具有潜在的人格障碍。
但是让我们假设政客并没有这么不正常,他们都是一般人,只不过身处说谎会带来好处的环境。那么有什么方法能让他们保持诚实吗?
美国特朗普总统有说谎的前科,而且经常被逮到——他不承认自己曾经质疑奥巴马总统的出生地。他当众否认自己发推特说气候变化是中国的骗局。他还撒谎说自己从未支持伊拉克战争。如果总统说谎,这意味着很多其他人都可能在他的指挥下说谎。
《自然-神经科学》研究的作者沙罗特有一个简单的建议:“我们也许可以让人们逐步远离谎言,方法是,即便谎言很小,也要当场纠正,试着重新建立情绪反应。”也就是说,提醒人们他们正在撒谎,也许可以帮助他们重新激活之前可能已经消失的负面情绪。然而,这种做法也有可能会适得其反——指出一个人说谎可能会让他产生抵触情绪。
社会规范的作用非常重要,至少对于一般人来说的确如此。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大卫•兰德(David Rand)发现,如果合作与诚实一开始就成为社会规范,人们在未来就更可能处事公平。
甚至政客也可能接受建议,把谎言保持在最小程度。在一个小型研究中,政治科学家布兰登•尼汉(Brendan Nyhan)和杰森•雷夫勒(Jason Reifler)发现了一些证据,通过对报道进行事实检查分析,收到提醒邮件的下级选举候选人在竞选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更加诚实——虽然邮件只是提醒“说谎的政客是将自己的名誉和职业生涯置于危险之中,但只有谎言暴露才会有危险。”
我问沙罗特,她的研究对政客有没有影响。在公众生活中长期撒小谎,会让人说谎时一点也不脸红吗?
“如果有人行为经常不诚实,这个人很可能在情绪上已经接受了自己的谎言。”她说。
(来源:果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