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甩”,粵語中一個“千面字”,配上不同的字有完全不同的意思,所以說粵語,是走不甩要用上甩字。
“甩”可以是動詞, 形容向前向後移動、擺動,以摔掉附在身上的東西,英文的形容有:swing,throw,fling,throw off,覺得fling跟甩最貼近,決斷、爽快、頭也不回的動作。
當正在拍拖的藝人突然宣佈回復單身,記者必跟進問:“甩拖了?”本來十指緊扣,甩開了,可以是主動,可以是被動,反正就是甩開了,戀愛關係破裂,宣告失戀。
“包冇(沒有)甩拖”,可以是指戀情狀態,兩人關係牢不可破,跟之前在本專欄介紹的“打風打唔甩”(點擊直達)同義。但如果說一個人做事“包冇甩拖”,是對他辦事能力的肯定,事情交給他,一定辦妥,可放一萬個心。
“包冇甩拖”跟“包冇甩底”意思相似,都是會把事情辦妥,但如果刪去“包冇” 二字, 則剛相反,指爛尾。
“甩拖”比“甩底”稍好一些,甩拖有控制不了情況的意思,甩底則有出自本意破壞約定的成份,例如他又甩底、玩失蹤,即本來答應了來,卻臨時放鴿子,香港的地道說法是“放飛機”,簡單說是失約。
當然甩底也可是直接指皮鞋底或任何東西的底部掉了下來。
當“甩”字前面沒有“無”或“冇”就給人一種不安全的感覺,如“甩期”,是指過了限期也未完成工作,例如拍攝進度慢或藝人未能如期騰出檔期,又或導演拍攝進度慢,未如期完成就是甩期,經常甩期的演藝人,很快便會被淘汰。
“甩轆”照字面解是車輛在公路行駛時突然輪胎飛脫,年前“甩轆”成潮語,但意思與交通事故無關,而是形容工作上完全無責任感的人,託付的事情不能完成,拖累同事。
但如果說“做到甩轆”或“忙到甩轆”,又是另一回事,不是因忙碌而漏做任何任務,而是忙得整個人如輪胎飛脫般,虛脫累跨了。
“甩頭甩髻”與“甩甩漏漏”意思差不多,都是指辦事時總是遺忘這些那些,不能百分百完成,是指斥他人連頭顱也可甩下忘記帶的比喻。
“甩皮甩骨”除了解作剝落程度嚴重外,亦泛指一個人其貌不揚、或形態潦倒、或疲憊不堪,例如某藝人日夜顛倒趕戲,雙眼無神、沒精打采、消瘦乾枯,就是“甩皮甩骨” 。
“甩”字也可與揮動、拋開、掄或扔的意思無關,例如:“甩身”是卸責、脫身,“甩色”是褪色,“甩頭髮”、“甩皮”、“甩骹”的甩解為脫落。
“甩手操”則並非手脫落的意思,而是一種運動,兩手不停的用力由上甩下去,由於動作簡單,曾是長者在晨操時最常做的運動。
甩也用在食物上。“冬甩”是西式甜點心,水泡形狀,有多種味道,由英語Donut諧音而成。賣donut的店鋪,普遍叫“冬甩鋪”。曾有國際著名的連銷“冬甩鋪”進駐香港,引起一陣熱潮虛火後,生意不佳,關門大吉。
中式甜點有“糖不甩” ,糯米制,像湯圓,不過沒湯,而是用花生粉、芝麻和黃糖粉作配料。糖不甩意指黏上糖而不會甩掉。
品牌行列中,也用上“甩”字。“飛甩雞毛” 約定俗成是指義大利品牌Salvatore Ferragamo ,純粹取其諧音,並無貶意。
“甩”也可作為某類男性的代號。“缺德鬼”泛指市井、低俗的男人,話說大清年代,廣州有很多比利時籍傳教士醫生,他們會用法國話講“malade”,意思是“病人”,坊眾以為“malade”解作男人,所以就用“麻甩”來形容男人,因當時坊眾對外國人沒好感,“麻甩”就變成帶有貶義。
不過詹瑞文和張達明都分別做過名為“麻甩騷”的脫口秀,顧名思義,內容當然以“麻甩” 做主題。
喜歡打麻將的“雀迷”定懂得“甩牌”,即不用翻牌看,憑指頭一甩,就知道是萬子還是筒子,儼如賭神。
(本文轉自查小欣網易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