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交通管制通告发布两小时后撤回 不再限制车辆人员进出。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乍看起来,这又是给“迷惑行为大赏”添新素材——广东汕头今天上午发出“封城”通知,但中午又撤回了。
1月26日10点半左右,汕头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消息称,自1月27日0时起,禁止车辆、船只、人员进入汕头市。这也被视作“封城”。据媒体报道,短短两小时内,当地很多超市蔬菜、大米告急。但中午13时许,当地又收回通知,称将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疫情监测和防控,但不会限制车辆、船只、人员、物资的进出。
从“封城”到解封,政策口径切换前后用了不到三个钟头,这次第,简直是“反转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从舆论反馈看,对这波“朝令午改”的操作,不少市民有些懵圈。那句“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中的“惊喜”改成“惊吓”,挺契合他们的情绪状态。“情绪‘挤兑’-恐慌性抢购-米价飞涨”,则成了这般状态的外溢效应。
但当地的“政策感知通路”并没有堵塞,在通知还没完全落地的情况下就迅速“收回成命”,起到了及时止“慌”的效果。虽然部分人认为,来这么一出也是好事,起码对当地那些“口罩不戴,热闹照凑”的民众起到了有力的提醒作用,可“朝令午改”带来的公信力损耗,短期内生活物资的价格剧烈波动,都在提示防疫决策科学性的不可或缺。
疫情凶猛,为此做最坏预设、最好准备,本无可厚非。考虑到此次疫情的传播形势与扩散路径,全国很多地方都采取了许多随“疫”应变的防控动作:截至目前,全国共30个省份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有些地方还将省际客运停运作为防控的重要切口。这些都是将民众健康价值位阶提升的结果,也是应对疫情的正确姿势。
但即便如此,在具体应对举措上,也该拿捏好“度”:可以多打提前量、有安全冗余设计,但也该避免过度反应下的过犹不及,造成公众成“惊弓之鸟”的逆反效果;可以将民众健康优先度不断前置,但也要将其跟合理适用条件、民众生活便利度等多重因素综合考量。最好能参照行政法中的“比例原则”,根据本地疫情发展严重性与防控紧迫度,做出富有前瞻性、周全性的安排,做到“快”与“准”兼顾。
事实上,1月26日下午,针对那些为防疫阻断道路的情况,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就做出了回应,称能理解“守土有责”的想法,但从交通运输上看,应该按照“一断三不断”的原则:坚决阻断病毒传播渠道,公路交通网络不能断,应急运输绿色通道不能断,必要的群众生产生活物资通道不能断。
某种程度上,“一断”与“三不断”考验的,正是公共决策的平衡技巧:“一断”着眼的是斩断疫情传播链条,“三不断”则立足于抗疫资源保障的通畅性与民众生活的便利性,二者如何实现“激励相容”,需要政策制订环节的综合考量、统筹兼顾与平衡拿捏。
而汕头起初的“封城”通知,的确够“快”,但难言“准”,有用力过猛之虞——禁止外部人、车进入汕头,无疑是画地为牢的“围城”式做法。单从力道上看,这不逊于武汉采取的离汉通道关闭措施。
▲图片来自微博。
考虑到“封城”是紧急状态下的非常态措施,是顶格处理,正如某些专家所言,这类举措应有极其严格的适用条件,不能想启动就启动。在武汉根据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意见关闭离汉通道后,湖北省省长还在受访时表示,这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抉择。比起武汉及周边多地,汕头目前确诊病例2例,不容小觑但相对可控。在此情境下,当地起初拟启动“封城”举措,是否符合应有的“比例”,也值得审视。
不可否认,此举初衷是对民众健康安全负责,但这样的“极端施压”式防控,对物资储备、资源调度、民众生活临时保障等要求极高。若只看到“封城”的隔离之便,却没充分顾及民众的生活之便,那难免将许多代价转嫁给公众,防控成本与目标也会失衡。
这也要求,疫情防控,既不能反射弧太长、迟迟没反应,也不能超出“比例”地过度反应。说白了,就是不能游走在两个极端,而是要科学决策、妥善拿捏。这的确说易行难,要同时避免“慢作为”与“人为制造恐慌”挺难,但再难也得尽力平衡好。
好在,当地根据市场链式反应等,迅速做出了政策调适。希望此事也能给更多地方疫情防控以启示:防疫抗疫,需要用力但不能过轻或过猛,重要的是拿捏好“度”,因现实情形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