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觀天下| 槍襲血影下的美國之“痛”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記者班威)槍聲驟響,百人傷亡。6月12日,一向悠閒平靜的美國城市奧蘭多,一間名為“脈動”的同性戀酒吧,頃刻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焦點。一些“關鍵信息”迅速躍上全球媒體頭條:美國歷史上傷亡人數最多的槍擊事件;自“9·11”以來美國本土遭受的最嚴重的恐怖襲擊;兇手是來自阿富汗的二代移民、29歲的奧馬爾·馬丁。

這些關注點背後,是真切的美國之“痛”,是事件折射出的社會裂痕。這牽涉到公眾敏感的神經,甚至動搖其多元、自由信仰、寬容等核心價值觀。隨著事件不斷發酵,美國朝野悉數發聲。作為民主和共和黨總統競選人的希拉裏和特朗普,事發當天都試圖給美國“指明方向”。希拉裏強調這不是“搞政治”的一天,美國應當團結起來。特朗普則反復批評希拉裏的各種立場,聲稱“極端穆斯林”是禍根。

美利堅大學研究政治暴力問題的教授約瑟夫·楊認為,大規模槍擊案這類事件,一般會讓美國輿論走向極化,但此次美國社會出現的對立更為突出。全球政治風險研究和諮詢公司歐亞集團總裁伊恩·佈雷默表示,“9·11”事件後,美國團結在了一起;但奧蘭多槍擊案發生之後,美國在政治上的分裂,是他感覺最為嚴重的。

這種撕裂,痛及多點:

一,族群。美國是一個崇尚多元的移民國家,在融合發展過程中,人們易認其“同”而略其“異”。美國社會種族、價值觀藩籬很多,難以彌合的傷痕不少,針對少數群體的犯罪頻現。奧蘭多悲劇發生後,美國社會民怨四起,如何對待移民,如何對待“同性戀”等少數群體,如果不能有效化解分歧,美國社會的對立會進一步加深。

二,反恐。從種種跡象來看,奧蘭多事件很可能是“獨狼式”恐怖襲擊。15年前,遭受“9·11”恐怖襲擊的美國,曾得到全世界的同情和支持。然而,十多年來,美國反恐,竟越反越恐。隨著“基地”組織的全球碎片化、全球恐怖主義的“網絡化”以及“獨狼式”襲擊的興起,歐美也淪為“本土式”和“獨狼式”恐襲的受害者,這讓美國民眾頗為沮喪。

三,控槍。在此次槍擊事件發生地佛羅裏達州,擁有攻擊性槍支十分便利。放眼全美,大約有超過500萬支此次兇手使用的AR-15半自動突擊步槍散落在民間。在控槍立場上,民主、共和兩黨尖銳對立,互不相讓。控槍一直是美國的老大難,其中包含著歷史之爭、黨派之爭和利益之爭,奧巴馬曾經為此痛灑熱淚也無濟於事。從法理上說,擁槍是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保障的公民基本權利。提“禁槍”就不可避免提到修憲,在美國修憲可謂難如登天。

美國的融合,被西方世界視為樣板。二百多年來,來自全球的移民匯聚於此,共同塑造了影響至今的社會制度和價值觀念,建立起現代國家。然而,奧蘭多槍擊事件讓世人看到這樣一個美國:政治分化、意見撕裂、眾多社會問題上難以達成共識。特別是,對政治的厭惡、對政客虛偽的憤怒、對政府無所作為的反感,已成為美國社會的普遍情緒。

世界上有良知的人們,對美國在此次槍襲中的苦痛,自然會表達深切的同情和慰問。然而,美國人深層次的“痛”,恐怕在很長一個時期都難以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