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日電
題:CBA職業化期待“大學教育”
新華社記者李博聞
汪涌
何軍
第19年,是CBA“成人禮”後的第一年。在求學的路上,我們從高中步入大學,經受高等教育的洗禮,與當年的青澀作別。CBA的職業化建設是否也在這一年如沐春風?事實證明,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從制度、裁判、文化各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賽季一度在籃球圈上了頭條的“中宇股權轉讓風波”就是市場與行政力量激烈碰撞的佐證。一枚“公章”對於職業化聯賽市場行為的影響,折射出的是聯賽頂層設計和管理結構亟須改革的事實,具體來說就是聯賽管理者和經營者合二為一,而投資人作為聯賽運行經費和商業價值的創造者,以及作為CBA聯賽主體的俱樂部卻缺少必要的話語權和決定權。很多俱樂部都在呼籲,由籃管中心、俱樂部等共同組建CBA聯賽公司,借鑒NBA經驗以股份制的方式參與運營,形成利益共同體,達到商業利益最大化。
職業聯賽離不開職業的比賽,我們擁有職業的球隊、職業的教練、職業的球員,卻在決定比賽公正性和說服力的裁判上成了“業餘”。NBA的裁判體系則是純職業化的,所有裁判都由聯盟發工資,CBA的裁判則大多是體校或體育學院的老師,掙著每場比賽1500到3000元的“外快”。本賽季CBA的“黑衣法官”們屢次搶鏡,季後賽首輪新疆與遼寧的“漏判”,第27輪廣東和新疆的“尺度不一”等都引發吐槽不斷,對於聯賽的美譽度和公信力都產生了負面影響。
雖然中國籃協都及時對相關裁判做出停賽若干輪的處罰,但治標還需治本,針對裁判問題,應設立獨立的執法監督機構,完成具體到裁判職業化隊伍的派遣、使用和管理。全國政協委員、前NBA巨星姚明則認為,“裁判問題只是浮現在表面的問題,應該有更深層次的監督和管理”。儘快修改完善現行體育法,構建司法介入籃壇監管的長效機制以及進一步發揮媒體監督在職業體育市場監管中的作用,都是CBA在未來職業化建設中需要加強和改進的地方。
球迷文化也是職業聯賽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有各地的魔鬼主場,有五棵松的白色人浪,有熱烈的看球氣氛,但同時我們也在全場喊“黑哨”、往場內扔雜物等不文明行為。我們被限制帶水入場,俱樂部被籃協開了一個又一個萬元罰單,效果如何?只堵不疏,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如何從制度上加以約束,從宣傳上加以引導,如何因地制宜地激發當地球迷正面的文化特色,是考驗管理者和運營者智慧的時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