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CCOUC重訪尼泊爾地震災區

CUHK CCOUC

text

【亞太日報訊】2015年4月25日,強度7.8級地震重創尼泊爾,十多日後再出現另一場7.3級地震。過去一年,災民在撫平創傷的同時,還要面對燃油危機,令重建工作進一步拖慢。香港中文大學和英國牛津大學合作成立的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項目統籌黃嘉寶日前率領一批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及公共衛生學院學生,在地震一週年之際再次到访尼泊尔。

2015年6月,Gorkha地區山上的村落。

首都加德滿都西北面廓爾喀(Gorkha)Finam地區的偏遠村落,位于2015年第一次地震震央,這個山區有不少村落位於高山上,需要徒步前往。一年前,Finam山頭的村落滿是頹垣敗瓦,還有匆匆搭建的帆布帳幕,以及在破爛房屋上用大石塊壓實的鋅片。一年過去,帳幕的帆布受不住風吹雨打,顯然已變得破爛;不少舊居變身為由泥、竹及鋅片搭成的矮屋,而由大石壓着鋅片組合而成的屋頂,舉目皆是。

2016年4月,同一條村落,房屋破落,綠草變黃沙。

“重臨此地,原本期望看到山上的居民已經逐漸遷入重建後的房屋,有片瓦為他們遮風擋雨;但眼前卻滿是破爛帆布、頹坦敗瓦依舊。有居民瑟縮在泥屋中,探頭了解是不是有救援組織將會提供協助,眼神充滿期盼。”再次到访此地的黃嘉寶感慨。

左一为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項目統籌黃嘉寶。

坐在山頭上一所學校的舊址,黃嘉寶身旁的Anil Jung Thapa沉著氣說:“政府的承諾完全沒有兌現……我們沒有選擇,只能調整自己的生活以面對目前的困境。”

五十四歲的村民Min Kumaki Thapa。

五十四歲的女士Min Kumaki Thapa也對未來感到憂慮,無論是經濟狀況、住屋,以至日常生活所需。“居無所”是他們持續感到精神壓力的源頭。Min Kumaki Thapa無奈地說:“我想要一個家,並不是這些臨時居所……”他們與親戚住在臨時搭建的房屋已經一段時間,現在只有一個願望,希望可以重建屬於自己的家。

近几日,當地山上氣溫已高達攝氏三十多度,住在金屬鋅板裡的居民熱得難熬;部分臨時房屋由於鋅片密不透風的設計,更增加了疾病的風險。季候風來襲,屋頂也不夠穩固,早前曾發生過一整塊鋅片被風吹走,險些擊中村民。至於泥屋,居民也擔心在很快來臨的雨季,其堅固程度受不到風雨考驗。

山上村落的鋅片臨時房屋,有通風問題。

圍繞着災民生活的環境,也已由地震前大片翠綠的梯田,變為隨時有塌坡危險的黃沙。

地震對水資源系统造成很大破壞,以往山上有充足的水源,提供源源不絕的清水,供居民飲用、灌溉和餵飼牲畜。但一場地震,令水源(包括部份溫泉和水井)消失,水龍頭下泛起一層又一層的沙粒。再加上天下不出雨,連牲畜都瘦骨嶙峋。黃嘉寶說:“小孩子注視着我們背包中的飲用水,口中在默唸着,他們一家每天就是走着三至五小時的路,打水維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