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战略抉择”的重要论断,再次阐明了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深刻考量,为把握大势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廓清了思路。
把扩大内需定位为战略基点,一定程度上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百年未有之大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持续萎缩,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产生受到巨大冲击,全球经济复苏仍存诸多不确定性。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也进一步增加了地缘政治风险,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逆全球化趋势正在加速呈现。产业链中断、经济“脱钩”等风险和挑战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极大不确定性。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可以有效降低外部冲击带来的压力,是中国应对当前形势的现实之举。
但从根本上来看,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更深层次逻辑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要素低成本、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全球经济格局的调整,过去“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已愈来愈不可持续,产业基础薄弱、核心技术缺失、国内市场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外资依存度过高、经济安全风险大、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模式亟须改变。正因如此,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从全球范围看,内循环的经济占GDP80%以上、外循环的经济占GDP20%以内,是经济强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均是如此。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已降到国际公认的3%以内的均衡水平,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
如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中国GDP总量已接近10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是制造业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供应体系可以为企业提供集产业配套、融资、生产性服务、开放性研发等融多元性为一体的发展生态系统。全球领先的数字经济、电子商务、交通物流等行业,又进一步提升了产业链供应链的功能效率。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既可以拉动现代经济增长,又能促进全球资源整合创新,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加快形成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可以充分发挥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推动中国不断提升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作为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经济体,中国要扩大内需仍离不开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和畅通。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仍在努力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通过改善营商环境、保护知识产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快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等一系列举措,中国在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同时,也将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更要保持定力和耐力,把握新发展格局背后的战略抉择,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推动中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