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元旦剛過,影視行業就傳來了一個重磅消息。這個行業又多了一個重要的玩家——手機廠商小米宣布將成立小米影業。
1 月 4 日晚間,小米副總裁黎萬強通過個人新浪微博公布了這條消息。“閉關結束,我重歸隊了!我未來主要負責兩個事情:小米市場和小米影業。影業是全新的子公司,目前在組建團隊籌備階段。” 微博配圖是一張包括總裁雷軍,投資和內容運營副總裁陳彤在內的團隊合影,陳彤隨即轉發了該微博。
互聯網公司都急著進入電影行業
先有阿裡、騰訊、樂視,後有小米影業,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開始進入到影視內容領域。
這些互聯網公司進入內容行業的路徑和姿勢又各有不同。從影視產業上下游各個環節湧入的都有。比如從票務電商切入的貓眼、微信電影票,從影視宣傳切入的合一影業、愛奇藝影業和企鵝影業,自己投資做內容拍電影的樂視影業,還有像阿裡這樣干脆自己成立影業集團,試圖憑借一已之力建立起一條影視產業鏈的互聯網巨頭。
而這些公司的共同特點是--只是把賣電影做為一種手段,它們希望借助電影行業的注意力以及高頻消費的特點,吸引更多的年輕用戶來消費它們平台上的其它產品獲利。
做硬件終端的公司希望通過內容賣出更多設備,做電商平台的公司希望通過內容吸引更多流量,為核心業務導流。這也是為什麼互聯網公司們都連走帶跑地涉足到這個領域。
隨著這些公司大規模投入資本和資源,影視行業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大批“熱錢”的湧入不僅讓大片越來越常見,過去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才能完成的特效大片越來越多。而電視劇和網絡劇也都步入了“大制作”的階段。另外一個很明顯的變化是,影視項目的宣發已逐漸在減少對傳統渠道的依賴,以視頻網站為代表的線上渠道對電影宣傳的刺激作用進在不斷增強。
小米的硬件賣得好好的,為什麼要跑來做電影
從雷軍邀請陳彤加入小米,並以“10 億美金”作為內容投入數額開始,雷軍就決心增加小米對於影視內容投入。
從 2014 年11 月到今年 5 月份,小米先後 18 億入股愛奇藝,投資優酷土豆,參股華策影視,與華誼聯合投資影視公司新聖堂影業。2015 年 10 月,雷軍曾在一場小米發布會上宣稱,“小米電視目前彙聚四大牌照方的內容,今年票房過億的院線 61 部大片中小米囊括 54 部。”
但這些內容均來自第三方,小米在內容上的控制權卻很弱。此前都是一些戰略入股,內容的補給過程還受到第三方所供內容的進度制約。另外,投資的一些新公司在產能上也還不能馬上跟上。比如這家新聖堂影業,它是由《前任攻略》的導演田羽生在 2005 年的時候成立的,之前是由一個編劇團隊組成,這麼多年過去了,算的上代表作也就兩部,分別是 2014 年的《前任攻略》和 2010 年的《人在囧途》。
這或許也是小米在 2016 年新年伊始宣布成立自己影業的原因--更好地把握內容投資和開發,通過影業出品的電影、電視劇等與粉絲建立更深的聯系,讓硬件和內容之前可以相互扶持。
雖然小米做影業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賣它的硬件產品,,但更多的可控性才能讓它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用戶。同樣是“硬件+內容”的模式,小米的做法跟樂視之前的做法一致,只是後者先有內容後做的硬件,但實際上是殊途同歸。後者在內容上目前已建立了音樂、影視和體育三個自主子品牌,而小米則僅有一些外部投資,影業才剛起個頭,撇開對於內容在數量上的比較,在內容的布局上,小米已經是一個追趕者的角色。
進入這個競爭激烈的新市場,小米影業可能會怎麼玩
現在的問題是,小米影業成立之後,會以什麼形式參與項目?是親自投入做項目開發,還是以戰略投資為主,與第三方影視公司合作的形式。
如果是前者,我們覺得可能會比較吃力,畢竟小米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團隊裡沒有影視行業的人,即使從外面搬專家,一來二去加上磨合,一個是時間和投入成本太高,二個是隔行如隔山,要真正做並不是有錢就能行的-- 這方面成立快兩年的阿裡影業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果是以投資為主--這裡的投資包括直接的資金投入,也可以是小米利用自己強大的渠道和品牌與電影公司合作--那麼看上去前途要光明一些。
小米是這幾大互聯網公司中與年輕人關系最緊密的一家公司,籠絡了大批粉絲,尤其是二三線城市的年輕人。這些“米粉”同樣也是周末最願意去電影院裡消費的那一群人。
尤其是在一線城市對票房大盤的貢獻幾乎飽和的狀態下,這些二三線城市的“小鎮青年”正在成為電影公司最想要抓住的增量人群。從現在很多電影上映前的宣傳計劃也不難看出這一趨勢,電影主創跑遍全國二三線城市做路演已經成了吆喝票房的必要動作。
過去幾年小米已經賣出了上億台手機,還擁有國內最強大的應用程序分發渠道,而從去年開始小米也開始建設線下門店--這些都可能成為小米與電影公司談合作的籌碼。何況小米手中還擁有大量現金,可以直接對電影進行投資和贊助。
如果小米真的打算這麼做,那麼電影宣傳和發行市場,又會迎來一次重要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