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电影曾茂军:已签约影院近200家,院线复工好于预期

证券时报

text

7月20日,全国影院开启复工。

8月20日, 影院复工满一个月之际,在国内院线龙头企业万达电影(002739)的办公室,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万达电影总裁曾茂军,就市场关注的复工情况、业务发展、战略规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危机时“精练内功”

行业复工好于预期

今年受疫情冲击,全国影院停摆长达半年之久,行业遭遇重创,其中规模最大的万达电影从盈利6亿到亏损15亿。危机时的心态与应对,无时无刻不考验着公司掌门人。交谈中曾茂军却对行业的复苏抱有十足信心,也向我们透露了许多疫情背后鲜为人知的举措。

证券时报记者:从7月20号至今,国内影院复工刚好一个月,公司整体复工情况如何?票房与预期有差异吗?

曾茂军: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复工率约90%,大概比行业高10个百分点。复工以来票房情况比预期要好,在没有新片的情况下,复工第二天票房接近500万元;很快,现在周一到周五单日票房都能突破7000万元,而且是在只有一部新片(上映)情况下,说明整体复苏的情况比较好。中国在疫情控制方面做得很好,影院复工一个月各地没有出现一起复工造成的疫情。

(编者注:截至发稿,电影《八佰》正式上映6日,票房突破12亿元,七夕节当日全国单日票房达4.22亿,刷新影院复工后的最高纪录。)

证券时报记者:疫情期间影院停工了170多天,公司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曾茂军:疫情期间我们开展的第一项工作是影院租金谈判,包括疫情期间租金的减免、部分原本签署租金较高的合约重新签订,最终几乎所有的业主租金都进行了减免,所以今年我们影院的租金成本会大幅下降。

第二项工作是在疫情期间,我们在系统建设和研发方面做了很多精练内功的工作。我们利用疫情期间,将自己研发的大数据经营决策系统进行云端化开发;我们还开发了自己的线上广告系统,未来可以为中小广告主实现精准投放,降低投放门槛。疫情后,我们的生产成本、租金会比过去低,同时我们的效率会比过去高。除此以外,我们在疫情期间还推出了“特许经营权加盟”模式、直播带货、实景娱乐等多个新的利润增长点,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线上冲击不足惧

未来影院仍有很大空间

影院数量和银幕的增长,有力拉动我国电影市场发展。2019年我国票房总量突破600亿大关,创下新高,但增速有所放缓,行业单银幕产出首次降至百万元以下,加之疫情冲击,对影院经营提出更多挑战。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国外疫情还比较严重,如果影院一直执行限流措施,影院收入是否会受到影响?

曾茂军:50%的限流措施其实影响不大,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去年中国电影院的整体上座率不到11%,万达是15%。除了极个别大片的首映日以外,50%的上座率限制基本没有影响。这次电影院复工做了分级管理,像航空、餐饮等行业一样,影院的恢复也需要一个过渡过程,相信在国内疫情防控持续向好的趋势下,限制也会逐步有序放开。

证券时报记者:今年年初个别影片选择互联网线上播放,您认为这是个例还是一种趋势?对行业有何影响?

曾茂军:这是个别偶然现象。首先,电影本身是大银幕的艺术,他所带来的沉浸式的体验是不可替代的。很多导演都不愿意他的电影只在线上放映,不然就没有必要做那么多特效,这是电影的特点决定的。第二,到电影院看电影也是一种社交行为,特别是年轻人,这也决定了影院放映这种形式不会消失。第三,网络播放相对比较适合一些小成本投资的影片,成本稍微大一点的电影在网络播放收回成本的可能性很低,特别是大额投资的重量级电影,很少有网络视频平台能够(持续)花高价买断采购放到线上播放,所以这个模式长远来讲是不太可能的。年初出现第一部在网络播放的影片后,很多人预计很多影片会跟进,但实际上并没有。

证券时报记者:近年我国电影院票房增速放缓,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电影市场已经接近饱和?您怎么看待院线行业未来的格局?

曾茂军:从观影人次看,成熟国家的人均年度观影频次基本都在3.5-4次之间,而中国整体平均观影人次仅1.2次。当人均观影频次提升到2.2次,中国票房就能超过1千亿量级,中国其实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全球成熟国家的主要票房都集中在几大院线,基本上前五名至少会占有50%以上的市场份额, 比如美国前三名院线市场占有率就超过50%。这个行业的规模没有那么大,所以集中度一定要比较高,这是正常的。

中国2002年启动院线制改革,发展主要是在最近10年。过去几年主要是增量(影院)发展很快,所以进来了很多投资者。行业里真正有融资能力的企业不是很多,电影院运营维护成本又相对较高,没有融资能力想发展(规模)就有相当大难度。而当达到一定规模时,又必须要解决系统化和标准化的问题,系统化开发需要很高投入,所以(影院行业)并不适合一些太小的玩家。未来逐渐进入存量(影城)竞争时代,行业会发生很多变化。

已签约影院近200家

管理输出颠覆传统模式

危机会是一次重新整合的机会,把握好就是公司的机遇。今年万达电影在疫情下逆势抛出定增方案,成为影视行业首单获批的再融资,为后续自建扩张获取了先发资金优势。自建之余,公司6月3日还开放了特许经营权加盟,颠覆了行业传统的松散型加盟模式,引发业内热议。这种几乎零成本的新商业模式有望成为拉动利润增长的新引擎,也开启了公司市占率提升的“加速键”。

证券时报记者:今年公司宣布开放特许经营加盟权,输出万达管理模式,目前品牌管理模式输出的情况如何?

曾茂军:到目前为止,2个月签约(影城)数量已经接近200家,平均每周还在以5-10家的速度增加,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业内获得了非常好的反响。

证券时报记者:为什么一定要做管理输出?对签约影院会带来哪些益处?

曾茂军:管理输出模式其实有非常高的门槛,需要具备几个条件:第一必须要有品牌(影响力);第二必须要有成熟的(管理)团队,我们连续11年各项主要指标都排名行业第一,区域管理的模式也已经执行了10年,非常稳定;第三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系统。今年这几个条件我们都成熟了,就算没有疫情,我们也会做,只是疫情加速了我们(推出)的进度。疫情期间我们集中精力去研究,花了一两个月时间把这套系统全面完善了,内部也反复论证了很多次,所以在6月正式发布了。

我们的经营效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单银幕产出是行业的1.7倍,凭借自己多年的影院管理运营经验,通过我们的管理能帮(管理输出)影城实现业绩的提升。另外,通过使用我们的管理系统、采购渠道和营销资源,(管理输出)影城的成本也会比过去少。

证券时报记者:公司会考虑采用并购这种方式来提高市场占有率吗?

曾茂军:现在还不是并购的好时机,因为影院未来可能会更便宜,所以现在我们主要靠自建+管理输出,将来有更合适的机会时我们再进行并购。实际上管理输出要比并购难很多。

以IP驱动内容生产

明年将迎来“内容大年”

打通内容板块,让万达电影全产业链生态布局完成了关键一环。2019年底从《误杀》《唐人街探案网剧》到《唐人街探案3》……让外界看到其生态协同的爆发力;疫情下电影业务受阻,上半年公司电视剧业务却异军突起,《幸福触手可及》《怪你过分美丽》双双登上热搜话题。未来,如何形成持续稳定的高质量内容产出,平滑内容产业波动性,源源不断带来业绩增量是曾茂军一直在思考的方向。

证券时报记者:除了院线,影视作品生产也是公司全产业链战略的重要版图,在具体布局上有何规划?

曾茂军:万达影视板块是我们的增量板块,旗下有三个平台:一个是万达影视,主要以精品电影为主;第二个是新媒诚品,主要做精品电视剧;第三个是骋亚影视,定位深度参与陈思诚导演的电影作品,也会制作更多网剧和网络电影。

三个平台定位三种不同发展方向,既独立,又由同一个CEO统管,相互协同。我们会将这三个平台完全打通,以IP为链接点,做更多IP联动。比如我们近期就有一个IP的电影和电视剧在同步开发,剧本都已经完成了,今年年内就会启动拍摄,希望像唐人街探案网剧和唐探3一样,形成IP在电影、电视剧上的整体联动。今后我们会有比较多这方面的规划,我认为未来2-3年会是万达影视的“内容大年”。项目储备丰富,未来2-3年会是万达电影新的利润增长点,与院线业务并驾齐驱。

证券时报记者:公司的影视内容生产上有什么发展思路和定位?

曾茂军:万达在内容上的第一发展思路是系列化。我们现在系列化的能力更强了,电视剧已形成了几个系列,《正阳门下》系列中,《正阳门下的年轻人》剧本已经完成了,会在春节前后开机;军旅系列中,去年的《空降利刃》获得了年度收视冠军,今年我们刚刚拍摄杀青的《号手就位》是第一部以中国火箭军为题材的电视剧,有望成为今年的爆款剧目;《亲爱的》系列中,目前《亲爱的他们》已在筹备。同样的,电影方面我们也形成了很多系列化开发能力,第一超级IP就是《唐人街探案》系列,还有《寻龙诀》《快把我哥带走》等系列在持续开发筹备。第二是要题材丰富化,各种类型都要有。第三是要保证有足够的数量,这样可以避免一些内容波动风险。

我们未来每年都具备至少5-10部电影、8-10部电视剧上映的能力,可能还会有3-5部网剧,每年累计内容产出会有15-25部,未来几年我们基本上会保持这个规模。

证券时报记者:《唐人街探案》这个IP去年在证券时报2019超级潜力IP评选中获奖,公司当初参与这个项目做了哪些考量和判断?它如何实现电影与网剧的联动?《唐探3》的上映时间有何计划?

曾茂军:陈思诚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就是万达投资的,他的所有电影都有万达的投资,后来通过并购把这个IP收入到公司旗下。我们也希望未来能够有一系列这种IP长期拍下去,像《唐人街探案》这种类型就很适合,因为唐人街是遍布全球的,探案故事前后可以没有任何关系,可以做一个个全新的故事,将来我们可能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这种类型的IP。

在《唐人街探案》网剧的制作中,我们在考虑怎么样去培养新导演,这其实是我们新导演培养的一种方式,让他参与网剧的制作,因为导演到底好不好,只有作品出来才知道。唐探的网剧,我们选择了4个导演, 3个故事,并且在其中发掘了后来执导《误杀》的导演柯汶利。

《唐探3》本身就是春节档定制的影片,它的类型比较综合,有合家欢的元素,可以满足比较多消费者的需求。另外这部电影本身投资比较高,再加上电影的品质很好,所以我们还是希望能够在春节档上映。

创新业务吸睛

扩张能力边界

“创新”是这次访谈中曾茂军提及最多的词语。即便是在疫情期间,万达电影也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反而积极尝试抖音直播、实景娱乐,为未来发展拓路前行。在公司越发多元化的业态下,掌舵者曾茂军的思路却十分清晰、笃定。

证券时报记者:今年公司子公司万达传媒尝试开展直播电商等新业务,公司为何会布局直播电商业务?未来直播电商会成为重要的业务板块吗?

曾茂军:其实我们每年都在创新,从去年开始,我们就逐渐发现直播带货将会成为一种趋势,今年疫情期间传统业务受到影响,就利用这段时间去签约了很多艺人,同时完成了直播带货的一系列准备。

(直播前)我们先做了一年的大数据研究,所有的直播带货背后都有很强的逻辑,比如说选品,艺人有自己的粉丝属性,他的粉丝喜欢什么样的商品,如果货品选不准,就不会有太多的销售额。我们有一套严格的选品逻辑,同样的商品不是谁都能卖的。

我们未来会打造一个直播生态,不仅仅是直播带货,还会有直播间,有培训体系专门培养网红,会有专门的货品展示。我们认为未来直播带货会成为一种新的零售形式,会长期地存在下去。

证券时报记者:公司首个侏罗纪实景娱乐项目7月份在成都亮相,运营情况怎么样?

曾茂军:成都侏罗纪世界电影特展项目7月17日开业,首月收入突破了600万元,特别是它的人均卖品收入是电影院的三倍。

从目前的运营来看,效果比预期好。我们与IP持有方采取独家授权合作的模式,收益分成。未来这种“轻资产”项目我们可能会在全国做二三十个,因为基于对我们实力和能力的信任,我们能拿到很多超级IP的独家授权。

未来万达文旅项目里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IP实景娱乐,它的投资量不是那么大,对物业的条件要求不是那么高,但是对运营能力要求很高,特别是运营方要知道怎么去把这个IP故事讲好,更有吸引力。

证券时报记者:作为行业龙头,公司未来如何保持在业内的领先地位?

曾茂军:我们的战略是非常清晰的,未来就是“三轮驱动”。第一是IP驱动,内容靠IP驱动,但内容和IP还是有区别的。把内容打造成IP,必须有持续的产出能力;另外影响力得足够大,如果电影票房很差,其实都不能成为好的IP,因为它没有更多的衍生价值,所以未来我们要做更多的系列化。

第二是平台驱动,到今年年底,我们管理输出加自营的影院规模将会达到1000家,全国超过400个城市会有我们的电影院,无形之中就变成了一个更大的平台,还有线上的App、直播带货的子公司,这些平台未来都可以给我们的内容赋能,同样我们的IP也可以给线下场景赋能。

第三是资本驱动,这次43.5亿元的定向增发,就反映出我们的资本能力。只有足够多的资本,才有可能去投出更多的利润。很多内容都是花了多年时间才产生的,所以如果不提前布局,后期的利润可能就没有了。如果每年都要产出20部以上的影视剧,就需要更大的投入,所以融资能力对持续的内容产出有很大好处。

未来我们将围绕这“三轮驱动”,让“三轮驱动”之间形成良性循环,继续保持公司在行中的领先地位。